图为:专家和村民一起查看核桃长势。(视界网 陈泉霖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杨佳伟 杨先鹤
2008年引种造林,2014年前基本没产量。
保康城关镇三溪沟村村民怎么也没想到,村里一度被废弃的106亩核桃林竟在几年后产量、产值连年增长,成为当地产业扶贫核桃示范基地,前来“取经”者络绎不绝。
8月14日至15日,全省核桃产业科技发展论坛在保康召开,该基地再度引发人们的关注。
迟来的丰收
湛蓝天空,朵朵白云。荆山山脉中部一片林地上,一棵棵壮实的核桃树挺拔而立,生机勃勃。
这个核桃基地面积106亩,涉及三溪沟村45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2016年开始见效,当年干果总产量2万斤,平均亩产200斤。2017年干果总产量2.9万斤,收入43.5万元,户均增收9100元。今年预产干果4万斤,产值70万元,预计户均增收1.6万元,人均增收6000元。贫困户依靠核桃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盼这个结果,盼了8年!”保康城关镇核桃办主任徐俊豪声音有些颤抖。三溪沟村地处鄂西深山,村民种植核桃有来历。
2002年1月10日,我国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不少地区将核桃作为退耕还林树种。统计显示,从1997年至2017年,我省核桃面积从15万亩发展至300万亩。除襄阳、十堰、宜昌、恩施等传统核桃主产区面积逐年增加外,随州、钟祥、京山等低丘、平原区域也出现核桃种植热。
然而,一些地区不经过区域试验,就流转土地建设核桃基地。为追求高产,有的基地甚至出现多个品种混栽的现象。盲目发展,弊端显现。
2008年,三溪沟村从河北引进种苗,村民按照河北的嫁接、拉枝、施肥等技术,将苞谷地改种核桃。可一年又一年,核桃林一直不结果。原本承载全村希望的核桃林,逐渐成了无人踏足的禁地。
三溪沟的经历,并非个例。记者了解到,由于投入资金较大、回报周期较长,经营主体在扶持政策收紧的情况下感到资金紧张,难以为继,毁林改种的例子各地不少见。
“产业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考虑当地海拔、土壤、光照等条件就引种核桃,直接照搬外地技术,急功近利,风险很大。”关注我省核桃产业多年的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所所长邓先珍一语中的。
艰难的重来
2013年,省林科院与保康县人民政府签订核桃产业发展科技合作协议。邓先珍和同事李爱华、徐永杰等人组成专家服务团,与保康县核桃办科技人员协作,展开科技攻关。
他们对该县主要栽种的“香玲”“清香”“绿岭”等品种进行跟踪、观测与调查,认为从河北引进的“清香”品种适宜当地栽种。在综合分析土壤质地和肥力水平、气候条件、品种特性、农户种植习惯等因素基础上,专家服务团探索更接地气的管理技术。
省林科院经济林所副所长李爱华告诉记者,他们结合农户的土经验、土方法,对管理技术加以优化调整,比如通过采集树叶制作肥料改良土壤,适当截枝以塑造饱满树形,既实用又经济,效果较好。
为促进核桃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控、林下套种等科技项目的试验与推广进度,2014年起,专家服务团在不同海拔建设科技示范林、乡镇建百亩以上示范园、村建10亩以上示范点,同步开展技术培训。
三溪沟村的百亩核桃林,种植的品种是清香核桃。考虑到其交通便利、种植条件适宜,未来扶贫带动效应明显,保康县将其确立为全县首批示范园之一。
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分山到户,再加上之前种植核桃失败,老百姓根本不肯参与示范园建设。
保康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核桃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永高坦言,当时压力很大,“从引进种苗、造林选地到技术培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使劲儿。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科学的发展路子,一定要帮老百姓把这棵核桃树种成‘摇钱树’!”
缺组织。保康县建立县核桃办、乡镇核桃产业分管领导、核桃专职技术员三级责任包保示范格局,确保每块基地都有人负责。缺资金。县财政每年预算200万元资金用于示范园的生产建设。缺技术。全县建立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配备核桃专职技术员30余名。县核桃办还制定专门考核办法和细则,对示范点选择、环节管理、示范质量实行专项考核,专项结账,确保示范效果。
三溪沟村示范基地主要由徐俊豪负责。当年,他和城关镇政府的干部喻华一起以购买服务的形式,联系当地一家种植合作社,根据专家服务团的技术要点对核桃林改造。
沉寂了几年的核桃林,又开始热闹起来。
劫后的新生
“不相信科学不行,这树上真的挂果了!”64岁的三溪沟村村民何文良告诉记者,自家有6亩林地改种核桃,等了5年没有收效后就外出务工了,见第六年林子里有了大变化后,他和几个村民主动要求参加技术培训,并承包了其中30多亩基地。
“没有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这百亩核桃林就不会活过来的。”省林科院副研究员徐永杰指着省林科院、华中农大等多家科研单位在基地内竖起的大大小小10多个科技试验展示牌说道。这些项目包括生物防控、花芽分化调控、减肥增效等多个方面。
徐永杰说,经过3年的实践应用,这片核桃林目前已进入丰产快车道,预计2022年能达到产量峰值。
据了解,近5年,在省林科院专家服务团和全县核桃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保康核桃产业迅猛发展。该县现有核桃种植面积30万亩,核桃产量逐年增长。2017年全县核桃干果产量937万斤,产值1.3亿元。预计今年核桃产量可达1000万斤,最高亩产可达到880斤、株产可达到61斤,超过国家颁布核桃丰产标准。
科技兴“核”的成果,也从保康惠及全省。专家服务团结合在保康的研究实践,总结出省重大科技成果《鄂西核桃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申报《核桃丰产专用肥及制备方法》等3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在资源调查与农家品质选优基础上,积极选育本地核桃新品种。
专家服务团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止。
“农林产业是第一产业,也是弱势产业。科研人员应该站在产业前沿,为构建产业链提供智力支持。”省林科院院长张维指出,核桃加工的产业链很长,除果仁可鲜食外,青皮、果壳、砧木等资源在化工、生物领域的开发利用空间极其广阔,值得关注。
据了解,省林科院核桃工程研发中心已在保康揭牌。这也是我省成立的首个核桃产学研用综合平台。张维介绍,中心将整合省内外科教资源,联合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打造跨学科、跨领域的研发平台,增强全省核桃产业链中关键环节、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和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
记者手记
科技的力量
汪彤
群众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发展。可周边什么产业“火”,就上马什么产业,盲目跟风,缺乏科学规划,就可能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发展一项新产业,在发展初期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的发展必须遵循科学规律。
产业遇到低谷、前路迷茫时,科技的星火尤其可贵,科技人员必须挺身而出,建言献策,勇担重任。
保康核桃产业之所以能够及时止损、涅槃重生,正是因为当地干群深刻认识到,科技在产业发展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决策时不再是“领导拍拍脑袋”,而是基于广泛的调查总结分析。
愿这106亩核桃林的经历,带给大家更多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