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姜远海 通讯员 杨邹 陈泉霖
图为:11月12日,保康两峪乡双堰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房整齐林立。(视界网 杨韬 摄)
“这口井深486米,日出水量200立方米,能保证周边3个村3300名村民的需要。”11月9日,站在海拔860米的保康县马良镇赵家山水厂,县水务局饮水办主任丁爱明看着深水泵汲出的清泉,颇为欣慰。
地处荆山深处的保康,是全山区县,七成以上区域为喀斯特地貌。千百年来,山民用挖窖、背水等方式储水,生活生产受限。安全饮水,成为脱贫致富的关键。
财力薄弱的保康,举全县之力,整合资金,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难题,同时,建立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促使贫困户稳定脱贫。
高山钻井,井深1064米
从马良镇赵家山村沿盘山公路继续爬坡,海拔升至1164米,到了漆园村。漆园水厂储水池已修好,这座覆盖7个村、为5000人供水的水厂月底投入使用。“这是口超深井,井深1064米,水位在地下700米处。”丁爱明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雨停三天人人愁。”这是喀斯特地貌区用水的真实写照。保康县曾推广水窖工程,但水窖存水时间长了,有股泥巴味,还有小虫子繁衍。
全县调查摸底后,排查出7万多人严重饮水困难。2017年4月12日,第一口井在马良镇赵家山村开钻,钻头钻至483米时开始出水,一举成功。赵家山水厂作为标杆,敷设2万多米管道,保证了赵家山、苏家寨、张家岭3个村供水。“终于用上水冲式厕所了,以前建了室内厕所,没水只能成摆设。”村民杨培林说,有了水源,要再抓4头猪仔来养。
已建成的赵家山水厂,是一座花园式建筑,配有200立方米储水池,以及降氟和消毒设备,还有全套监控系统,实现水厂无人化值守和自动化控制,水厂有简易检测仪器,可检测22项指标,工程总投资330万元。
保康县委书记张世伟介绍,全县投入1.6781亿元,通过打井、河道深层过滤、水库提水等方式,65个重点贫困村、462个集中安置点、150个一般困难村、5个集镇、30个喀斯特地貌村饮水已解决,覆盖人口13.7万多人,远期惠及22万人。
易地安置,搬出幸福生活
黛瓦白墙,徽派建筑风格的四层小楼排列街道两旁,一层门面,二三四层住着搬迁贫困户。社区里,银杏叶黄,垂柳依依,农耕博物馆、根艺书法艺术馆……分明就是一个新农村示范点,这里是两峪乡双堰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紧靠两峪乡集镇,很热闹。“这个安置点有244户855人,集中了两峪乡11个村的贫困户。”两峪乡党委副书记李志勇说,在集镇边建安置点,可以使贫困户享受更多公共服务,打工机会更多。
李圣虎是双堰村党支部书记、双堰湾服务小区负责人,还是双堰蓝莓种植合作社理事长。他说,蓝莓合作社一期规划200亩,易迁点的贫困户全部入社,享受分红。另外,安置小区一楼23套门面房租金,贫困户也能分红。
双堰村还有300亩茶叶基地,贫困户可以去打工取得务工收入。“一天工钱80元,贫困户从茶叶、蓝莓、房租收益中,每月1000元收入。”李圣虎说,人社部门还培训了80名贫困户劳力,送到外地工厂打工。
55岁的褚方存在小煤窑打工患上尘肺病,妻子患冠心病,儿子在念书。老褚家距安置点8公里,山高林密,湾子原有17户,只剩老褚等8户,守着摇摇欲坠的土坯房,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2017年5月,老褚住进安置点,一家三口75平方米的楼房让他欣喜。老褚干不了重活,就当了保洁员,每月1200元,有时扫完地后抽空回到山上,看看种下的核桃、油茶树,“孩子去年博士毕业,我们这苦日子算到头了!”
保康县易迁办副主任王祖华介绍,全县整合资源、资金,在安置点配套完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配齐农具房、猪栏、菜园,并按集中安置点规模,每户分别配套1万元至4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乡镇、村通过建产业基地、光伏电站、商业门面等方式,把扶贫资金、承包地经营权转化为股金和资本,持续增加搬迁户收入。据悉,该县建设的583个集中安置点,11月底可全部实现搬迁入住。
压实责任,“三级书记”攻脱贫
保康县副县长王革平介绍,该县坚持“三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压实责任。10月下旬开始,县“四大家”领导和有包保贫困村任务的副县级干部,每周至少在村“两天一夜”,县直单位一把手全脱产驻村工作,驻村工作队每周“五天四夜”驻村工作。
保康县开展脱贫攻坚大走访,逐村逐户看收入、看住房、看饮水,解决问题927件,化解矛盾309起。
该县实行专班督查、交叉督查和暗访督查,聚焦扶贫领域“虚推慢粗”等工作不落实问题。今年以来,该县已组织暗访督查15次,下发整改督办通知单589份,逐个整改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