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亚平 通讯员 徐世聪 袁丽明
5月25日,在通山县通羊镇双泉社区“社区阳光家园”内,10多位残障孩子围坐在一起,正在做十字绣,场面十分温馨。
双泉社区书记陈再芬介绍,双泉社区常住居民人口1.8万人,70%为企业下岗职工,贫困、残疾人口居多。为帮助这些弱势群体,15年来,社区以雷锋精神为榜样,先后组建了社区帮困团队“社区阳光家园”“社区老年互助社”“社区留守儿童扶助社”“刑释人员帮教队”等,27位志愿者们无私奉献,帮贫助困,用自己的小爱感动着大家,谱写着无边的大爱。
阮慕良:“我要帮助这些苦命的孩子”
今年58岁的阮慕良,2011年从社区服务岗位上退休后,本可以回到家中安享晚年。但就在当年,通山县残联选择在该社区设立“社区阳光家园”机构,救助残障孩子。
社区征求阮慕良的意见,她毅然决然放弃休息机会,来到“社区阳光家园”服务岗位,一干就是8年,成为了这里服务最长时间的“老师”。
“这里最多的时候有20多个孩子,都是本社区人,我不是看着他们出生,也是看着他们长大的,有的是先天性残疾,有的是后来生病没有照顾好落下了残疾,都是些苦命的孩子。”阮慕良介绍。
每天早上7点多,阮慕良会从家里骑着电动车来到“社区阳光家园”,下午4时30分,孩子们被家人接回家后,她就可以下班了。她的工作时间跟幼儿园老师差不多,服务对象是一群长不大的孩子,最小的18岁,最大的40多岁。
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有疾病在身,为了照顾好他们,阮慕良会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省、市里的培训,学习医护、护理知识。8年时间里,阮慕良对每个孩子的身体状态、有什么特长、脾气如何都了如指掌。
跟阮慕良最亲的是“社区阳光家园”里年龄最大的孩子刚子。2011年,“阳光家园”刚成立时,刚子就来了,最开始刚子很不适应,每天都吵着要回自己家。在阮慕良温声细语帮助下,刚子慢慢走出自己的世界,学会了制作手工艺品、十字绣等,不仅自己做,还带着比他小的孩子们做手工,在网上销售,现在他是社区的网络达人。
王冬梅:“做的饭菜孩子们爱吃”
时近午餐时间,烟熏火燎的厨房里,王冬梅正围着围裙,大汗淋漓的围在炉火旁,为孩子准备午餐。
“红烧鱼里放点猪肉干味道更好,荷包蛋里放点盐,单面煎更嫩,红红爱吃……”王冬梅一边介绍着一边从厨房里往外端菜,将碗筷铺好后,便张罗着孩子们过来吃饭了。
今年56岁的王冬梅,是“社区阳光家园”里孩子们的生活老师,负责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工作。刚来到阳光家园工作时,让王冬梅最为难的便是做什么菜的问题。
“有些孩子爱吃辣,有些孩子爱吃清淡的,都得想办法摸熟。”因为有些孩子还存在沟通障碍,王冬梅和孩子们玩成一片,通过日常观察摸清他们的喜好,成了这里的孩子王。
小兰喜欢吃鱼,悦悦喜欢吃红烧肉……王冬梅每天变着花样为孩子们做好吃的,比给家里人做饭还尽心。后来,王冬梅又跟阮慕良商量,如何科学的为孩子们设立菜单,荤素搭配有营养还防止少生病。
“现在,每逢周末放假时,家长们反映,孩子们说家里的饭菜没有阳光家园好吃,要回阳光家园里吃。”王冬梅自豪地说,家长和孩子们的认同是对她最大的褒奖。
王冬梅添了孙子后,家里一直要求她回去带孙子,但她却放不下阳光家园里的孩子们,坚守到现在。
朱向阳:“当自家的孩子照顾”
记者发现,这里的孩子因为年龄、身体状态都不相同,有的处于发育期,有的则已经成年,但心理年龄却都偏小。如何照顾他们?
“当自家的孩子一样照顾。”今年48岁的朱向阳是家园里的护理工作人员,平时负责买菜、喂药、护理等杂务事,孩子们都亲切的喊她“阿姨”。
每个孩子应该如何照顾,朱向阳心里都有底。比如小兰今年才18岁,2016年被家人刚送到社区阳光家园里,由于疾病口水没停过,每天上衣领口都是湿的,朱向阳便时时给她换口水巾。小兰曾经上过一段时间的特殊学校,学习上有基础,园里便专人专管,除了照顾生活,还会教她一些汉字和加减法,让她重新找回了生活自信。
在朱向阳的帮助下,小兰不仅迅速适应了阳光家园的生活,现在正在复习小学的内容。
“每天一本英才教程不离手,会练习简单的汉字,而且生活自理能力在慢慢提升。”朱向阳介绍。
一位来给孩子送衣服的家长告诉记者,自从有了“阳光家园”后,省了不少心,家长只要每天来这里接孩子“放学”就可以了。
“阳光家园”成立后,先后有很多义工、残联、爱心人士、老人爱心团前来看望孩子们。这里的故事不断发生,这里的温暖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