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2013全国两会

更多

图文:舒红兵:让科研工作者回归科研本位

发布时间: 2013-03-05 05:52   来源:    进入电子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彭小萍

    

      人物名片

      舒红兵,46岁,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精彩语录

     ●诺贝尔奖获得者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在自己喜欢的研究领域里“浸泡”出来的。

     ●学术不端必须“零容忍”,人品不好,科研能力再强也不要。

     ●名目繁杂的人才项目,让科研人忙得团团转,回头一看,真正的研究却在“睡大觉”!

     ●将人才政策、激励机制权限下放,科研人员能力如何,其单位更有话语权。

    

     从重庆山乡走出,留美归国,2005年成为武汉大学全球招聘的生命科学学院院长,46岁的院士舒红兵引人注目。

     他有着科学家的低调。面对记者,他说,多关注提案,少谈个人,科研工作需要单纯的科研环境。

     “我这次准备写一个提案,希望与其他科研工作者联名,因为这是科研工作者共同的心声。”舒红兵说,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为何不见中国科学家的身影?因为缺乏国家层面的科研、人才管理顶层设计,各式各样的人才计划、荣誉头衔、项目计划,可能导致学校、科研工作者被迫进入“争名夺利”的怪圈,难以静心做研究。

     他举例说,有关部门对学校人才工作评估,一般会以拥有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的数量作为评价指标,这会导致学校在招聘人才时,会倾向各类头衔而放弃需要的人才。已有的学者,待遇也会参照这些头衔。如此,就会有更多科研工作者,花费大把的时间申报各种名目的荣誉、各种各样的计划和项目,一些最有创造力的青年学者因此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部分地丧失了对科学本身的迷恋,科研风气愈加浮躁。“我在美国呆了15年。美国科研工作者从事研究,最大的动力是兴趣。崇尚学术本身的氛围,是美国留住科研精英并能领导创新的重要原因。”舒红兵告诉记者,美国大学教授平均年薪大约在15万美元左右,不一定比中国“千人计划”入选者的薪酬高,为何仍有一些精英学者不愿归国?对真正的科研工作者而言,其学术生命的发展和延续才是第一位。因此,薪酬待遇标准已经不是我们人才战略的“短板”,好的顶层设计、好的科研环境更能吸引“凤还巢”。“我建议,国家可以设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科技顾问委员会,成员是一些没有行政职务的战略科学家,为国家提供科技管理和人才政策等方面的咨询和监督。这个委员会最终目标之一就是能够让科技工作者回归科研本位。”

     舒红兵的这个想法,源于他的一个实践。

     2005年,舒红兵当选武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后,经过民主测评,组建由学院20多名教授成立的“教授委员会”,但凡学院的重大事项,必须经其讨论通过。实施7年多来,营造出了尊重学者、民主自由、管理规范的学术氛围,促进了学院的快速发展。“2005年前,学院每年的项目经费不到3000万,现在每年都超过一个亿。”

     今年,是舒红兵作为院长第二届任期的最后一年。他表示,会让位迎贤,“让新的院长把学院带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同时,他建议,高校应该大力倡导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对于院长、系主任等关系到学科发展的职位,应该去“编制化”,如此,学者有压力,不会懈怠,单位也会善待真正需要的人才,确保“有为才有位,有位更要有为”。

    

(本文来源: 编辑:admin)
关键词:舒红兵;院长;头衔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