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热议“两高”报告——
“法院判前风险评估机制,可能会造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喝’的示范效应”、“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可能造成量刑失衡”……3月11日,代表们围绕“两高”报告各抒己见,提出看法和建议。
“正义冬眠”与数字崇拜有关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注意到,在“数字司法”的大旗下,每到年底都有不少基层法院出现“立案难”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年底结案率”的压力。他指出,提出结案率,原意是为提高审判效率,结果竟逼得法官要么“突击结案”,要么“正义冬眠”,正义无法得到及时救济,这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司法底线。
他认为,司法工作有其自身规律,不能简单地以结案率定成败。希望法检系统进一步强化依法治国,打破数字崇拜,把对宪法和法律的尊重作为行事的基本准绳。
傅勇林还注意到,报告中指出,一些法院人才流失、法官断层问题严重。他认为,现在法官按照公务员管理,不得不在年龄最好的时候退休,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代表们纷纷呼吁国家进一步尊重这个行业的特殊属性,考虑推迟法官的退休年龄,解决法官的断层问题。
谨慎推行判前风险评估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西昌学院教授王明雯发言说,近年来,全国各地法院探索建立判前风险评估机制,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个人认为,对这个制度的评价不能过分乐观,也不宜过分强调。”
王明雯认为,判前风险评估机制需要法院在立案、保全、送达、开庭、调解、合议、审委会讨论、宣判等环节进行风险评估,这些新增的“程序”不仅增加诉讼成本、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也可能会产生“会哭的孩子有奶喝”的示范效应。同时,面对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法官可能瞻前顾后,不仅影响判案的流程和结案方式,也影响审判结果。
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
全国人大代表、雅安市市长陈越良提出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建议。他说,《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出台以后,对15个常见犯罪的量刑进行了指导。但刑法规定的400多个罪名中,绝大多数都存在法官自由裁量的情况,经济领域各类案件也存在类似情况。
为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增强司法公信力,陈越良建议进一步加大量刑规范化建设的推进力度,扩大量刑规范化涉及的罪名。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法官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法官准确适用法律的能力。
(本报北京3月11日电)李旭 熊润频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