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湖泊岸线绿阴
图为:投放鱼苗
图为:垂钓
图为:湖边排污管网正在铺设
图为:城区正走向湖泊
白潭湖位于黄州市东南
东经114°56’15"
北纬30°28’23"
白潭湖、赤野湖、古潭湖三湖贯通
水域面积18平方公里
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记者陶忠辉 陈春保 通讯员周勇 本版摄影记者杨平 通讯员郭微
只因天上瑶池漏
黄州城区东南行4公里许,便到了白潭湖。
白潭湖古名沙湖,由长江改道所形成,系外流淡水湖,与赤野湖、古潭湖原为一湖,现亦贯通。
金秋九月,碧空如洗。只见湖面一望无际,湖水明净澄澈,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如诗如画。
“只因天上瑶池漏,人间才有白潭湖”。绕堤行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那一汪湖水让我们心生无限怜爱,用手去撩湖水,滑嫩嫩的,轻轻地望空中一洒,但见那水珠,每一滴如珍珠,晶莹剔透。
“白潭湖周边没有工业污染,水质不错。”陪同我们的黄州区水产局局长何志刚一脸自豪地说。
西堤尽头,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红墙瓦房,即是白潭湖渔场。
肥嘟嘟的鱼儿欢跳着,时而跃出网兜,重重地摔到地上。56岁的渔场老工人周连兵忙得不可开交,一边慌忙地抓鱼,一边称秤。
“已卖出了500公斤了!”一大早开始忙碌起来的老周擦着汗水说:这里的鱼儿全部是野生放养,不投肥,色美,味鲜。
渔场场长张少喜说,早在1964年,白潭湖养鱼亩产达61.5万公斤,比同类湖泊高出好几倍。上世纪50年代,还陆续引进荷花鲤、美国斑点叉尾 、德国散鳞镜鲤、乌克兰镜鲤、巴西鲷、奥利亚罗非鱼、美国大口胭脂鱼、美国红鲫、巨鲫梭鲈鱼等。曾经有56个国家和地区鱼类专家来此考察。
“你看,我们这里是没有围湖养殖的!”顺着张少喜手指的方向,整个湖面烟波浩渺,绝无不少湖上看到的密密麻麻的栅栏。
白潭湖渔场从2003年开始推广健康水产养殖,先后被省农业厅认定“湖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农业部授予“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张少喜乐不可支地说:“目前的鱼产量已达250万公斤,产值2800万元。”这里的鱼儿,靠的不是产量,而是自然生态。
繁华事散逐香尘
泛舟湖心,香风送爽。眼前的湖水,晶莹、沉静,绿色的涟漪梦幻般地荡了一层又一层,一圈又一圈,眼前的绿色似乎幻化成五光十色。墨绿、青绿、深绿、蓝绿、浅绿、明绿、暗绿,每一种绿都展露着各自的魅力,至纯至真……瞬间,整个身心被绿色占据了。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白潭湖在美丽的自然山水中温软生辉,在斑驳的历史长河里却凄婉动人。
宋时,苏东坡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游此湖后,写下传颂千年的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原黄冈中心县委、新四军第五师领导人李先念、陈少敏、郑位三、张体学、刘西尧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湖中芦荡里安营扎寨,指挥民主抗日运动。
张少喜介绍,白潭湖经烂泥沟与长河连接,长河在土司港注入巴河,与长江贯通。历史上的白潭湖数有“汛期一湖水,枯水一片荒”之称,是鱼米之乡,也是多灾之地。
据《黄冈县志》记载,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至1983年近100年中仅水灾40多次,大的旱29次,风灾11次,雹灾12次,冰冻灾害17次,虫病灾14次。其间,1954年和1964年,湖区大小垸两次全部淹没,1978年湖水干涸见底。
这里,还曾是一个严重血吸虫病和钉螺疫区。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先后修筑了黄草湖、举东、长孙、老城四大民堤和长江干堤,定波安澜。还在白潭湖连接长河处建起了烂泥沟涵闸,长河注入巴河处设电排站一座。这些便利的水利设施,可在湖区枯水时开启闸门,长江水入灌,湖区洪涝时排泄长江,确保了白潭湖安全养殖。
1956年冬,当地政府开始在白潭湖区翻土灭螺。1966年秋,再次组织15000多民工会战白潭湖、南湖、黄草湖,火烧芦根堆肥,翻土深埋,开沟排渍,治湖灭螺5.2万亩。至1970年,白潭湖区全螺基本消灭,也整出万亩良田。
忆起当年的场景,有当地诗人写下如此诗歌:“昔日芦蒿接远丘,而今极目展春烟。炊烟袅袅萦杨柳,麦浪油油拥画楼。蜂蝶恋花常敛翅,牛马羊爱草不抬头。人民自有回天力,指点荒湖变富洲。”向湖泊要耕地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