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之名,最早见诸史料,可能是南宋王象之撰写的《舆地纪胜》。《舆地纪胜》主要是节录当时数以百计的各地方志、图经编纂而成,对各种方志、图经中的山川、景物、碑刻、诗咏,一概收录,而略于沿革。王象之对各书记载的异同,加案语进行考订,“收拾之富,考究之精”,为当时所称。在该书第六十六卷景物山川类,列有东湖,并指出东湖在鄂州州城(今武昌)东四里。“东湖,在城东四里,湖上有东园,为近城登览之胜。”同时期的《方舆胜览》也记载了东湖。这一记载内容被清朝同治年间《江夏县志》照录。
有人打趣宋词描述的生活是“小资喝花酒,老兵坐床头。知青咏古自助游,皇上宫中愁。剩女宅家里,萝莉嫁王侯。名媛丈夫死得早,美眉在青楼。”南宋中期文人袁说友就自助游至东湖,并赋诗《游武昌东湖》。《舆地纪胜》所说的“湖上有东园”的东园,在当时已是一个鸟语花香的游览场所。与袁说友同时期的诗人戴复古诗曰:“鄂渚三千里,南楼看月回。东园花正好,去岁客重来。兄弟皆名士,文章动上台。倾城倾国色,也用觅良媒。”看,东湖还招来不少回头客!
据史料记载与民间口述,在100多年前,东湖属沙湖水系,东湖、沙湖及白洋湖原本相通,并与长江联接。那时整个长江南岸的湖泊面积广大,江湖连通,无人工堤防防御水患。每年夏季长江涨水,或春天水势稍大,江南便至漫淹,江水将沙湖、郭郑湖(今东湖)连成一片,自江岸直抵磨盘诸山一带,尽成泽国。
张之洞督鄂期间修筑堤岸,整治东湖水患。武青堤、武金堤、武泰闸、武丰闸先后建成。白洋湖逐渐淤积成小港,东湖与沙湖分离,由与长江相联的天然湖泊成为人工调控的湖泊。
东湖形成之后,总的趋势是湖盆逐渐缩小、淤浅。1916年到1953年,东湖面积已缩小了6平方公里。由于人为控制了水位,东湖淤积趋于和缓。
自从张之洞修堤筑闸后,武昌地区发生很大变化。湖水退去后,新增不少良田,当时勘丈新增田地20万亩;堤防阻挡了洪水,保护了粤汉铁路;由武昌南至金口、北至青山,90里高岸平堤,兵队及马车、炮车可以昼夜通行,往来援应,调度迅捷,提升了武昌城防能力。
百年前的湖退人进,给武昌城服了一帖补药,洋务运动、辛亥首义,武昌赢得的荣耀,有这帖补药的功劳。
她去向何处
百年来,东湖与武昌城日渐亲近,不幸又被俗话言中:远香近臭。
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洪铸撰写的《大东湖生态系统现状与监测体系构建》的报告中,对东湖生态退化史进行了如下描述:上世纪60年代为江湖阻隔的年代;70年代为草鱼“开荒”年代,1973年至1975年,东湖平均每年放养体重在25克以上的草鱼251万尾,草鱼放养量过大导致植物减少甚至毁灭;80年代至今为水华频发年代,1979年至1982年间,蓝藻水华曾大量暴发。
东湖的生物多样性远不如过去了。鱼儿可数,水草丰茂只存在老人回忆中。湖内少见水草,鱼的种类也趋向单一。这种现象被学者称为“水域的荒漠化”。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治理东湖的截污工作启动,经过近30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湖泊控污体系,遏制了水质恶化趋势,90年代至今,水华暴发的规模和频率都大大减少了,但总体效果仍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