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大批记者参与前方报道,虽没有像救援人员一样搬石头救人,但却用手中的镜头和笔,发挥了信息“快传手”的作用。从灾区传出的报道,为民众了解灾情,唤起社会关注,引导有序救援提供了决策参考。一些在废墟中“挖出来”的感人肺腑的故事,也让我们在悲痛之中,看到真情的力量。
面对灾难,不少记者主动请缨前往灾区,第一时间发回救灾信息。还有的记者,在报道之余为灾区救援献计献策。中央电视台前方记者发微博说,宝兴道路损毁,非常狭窄危险,随时有碎石落下,提醒支援者给专业抢修部队让路。
灾难面前,前方记者彼此提醒“帮忙不添乱”。《人民日报》一位在前方报道的记者说,“不干扰救援,是记者的指令。”新华社记者进行短信接力,提醒采访时要“知情同意,最小伦理伤害”“遇到紧急情况,要先救人,再报道”。
事实上,灾区报道和现场救援一样,都要克服艰辛的条件。一位前线的女记者这样讲述,地震第二天,余震特别多。“很多记者睡在街头,凌晨被震醒过一次。”现场指挥组织两支突击队连夜前往受灾严重的宝兴县,她数度报名都被领导“按下了”。“太危险,男同志先上。”在后方,尽管离着移动、联通的保障点几米远,网络不畅依然成了发稿的拦路虎……
灾难让一个民族在苦痛中成长,也考验着民族凝聚力。救灾的不仅仅是挖掘机,还有镜头和笔。有媒体,就有关注;有关注,就有希望;有希望,就能更坚强地活着。
(据新华社电)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