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实践观讨论

更多

图文:坚定理论自信 增强实践自觉

发布时间: 2013-06-08 05:12   来源:    进入电子报
    













    湖北日报讯 图为:曾婕

     图为:陈曙光

     图为:余红

     图为:陆汉文

     图为:陈冬林

     图为:陈红

     图为:张震英

     图为:邹薇

     图为:谢国荣

     图为:熊才平

     图为:王智

     图为:吴巧生

     图为:李小平

     图为:杨翼

    

     5日,省社科联召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青年学者座谈会,来自省内多所高校的青年学者,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学术实践,深入探讨了青年社科工作者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学术责任和时代使命,这里刊发的是他们的发言要点。

    

     青年学者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 曾婕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探讨,是青年学者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觉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现实性,一个是它的普遍性。做理论研究,不和现实结合,不深入实际,这个理论肯定是空中楼阁,对实践没有指导意义,这是社科工作者的普遍体会。青年学者是湖北社科界的未来,是五个湖北建设、中国梦实现的主力军,而不是旁观者,更不是评论者,我们是参与者。青年学者的梦想和国家、民族的梦想是结合交织在一起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准我们的方向,去寻求共同点,产生正能量,才能在我们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有所作为。这种作为,就是以我们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的增强,关注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用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服务湖北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以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投身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实践中去,以个人的价值和国家的发展进步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湖北乃至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作出贡献,贡献一份力量。

    

     构建与“中国梦”相匹配的中国话语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陈曙光

    

     作为理论工作者,有责任为构建与中国梦相匹配的、与大国地位相对称的、与中国崛起相呼应的“中国话语”贡献智慧,努力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但回到原点的教条路向、向后看的复古路向、向外看的西化路向,都不是建构中国话语的正道。中国学术话语建构只能走以“我”为主、立足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的创建之路。直面“中国问题”是重建中国学术话语的根本要求。当前,国际学术话语“一超主导、西强我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西方话语垄断和话语霸权的态势没有彻底打破。但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其他话语无法解释。破译“中国之谜”成为西方学术界聚焦的中心话题。中国学术如果能够对“中国故事”给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若能够为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给出中国的方案,那么中国学术话语的世界意义必将彰显。

    

     社会实践的丰富性是生动的研究素材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余红

    

     任何理论是否为真,需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社会公共政策也是这样。这要求政策制定部门在出台涉及范围广泛、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之前,进行充分论证、评估,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弯路,尽可能减少社会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公共政策如果出台草率,公共政策决策失误,直接影响相关政府部分的公信力,也侵蚀了社会和谐度。当下中国社会实践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元性给人文社科学者提供了生动的研究素材。中国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特殊性需要中国的人文社科学者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的理论体系,同时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辩证关系。既不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也不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同时,在阐释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时,要避免道德标签的滥用,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活动简单化、碎片化。要时刻保留一种科学审视、理性分析的态度和立场。

    

     警惕理性的自负 重视实践的复杂性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陆汉文

    

     2006年以前,我一直从学校到学校,社会调查下沉程度不深。那一时期接触到大量社会科学理论特别是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对理论逻辑的魅力颇为着迷,觉得已有理论的穿透力很强,中国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已有理论的训练和应用。经过最近几年深度参与政策制订及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我逐渐认识到,待在校园里面,或者只是偶尔下去做做调查,是很难真切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复杂关系,也很难获得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研究成果,更说不上理论创新。我甚至感到,大多数村干部对中国农村社会的认识比我们要深刻得多。那些看起来很“空”、很“虚”、与西方社会颇为不同的政策语言,都包含非常丰富的内涵,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若缺乏实践经验,就很难读懂这些政策语言,很难读懂中国。青年学者要深入实践,多接“地气”,真切把握中国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观点和应用研究成果,才能做出源自中国经验并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科学理论创新。

    

     青年学者在创新湖北中大有可为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陈冬林

    

     发挥青年学者在创新湖北中的作用,首先要推动理念创新。在多年的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中,我们真实感受到国内外现代服务业的差距,我们应当通过研究厘清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和理念,推动现代服务业成为创元国策。其次要投入实践,青年学者应该自己在理论和技术上的优势,参与企业的创新实践,为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技术、信息等咨询。第三要注重培养创新性人才。当前我们教育体系还存在许多弊端,学生只注重书本和理论知识学习,轻视实践知识;被动接受型、缺乏创新主动性。国家的未来在这批大学生身上,我们要言传身教,勇于奉献,当好学生的指路人,不仅在课堂中注重实践教学的改革,更要培养他们课外的实践活动。近年来,我们在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投入了大量精力,学生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许多学生把毕业后的创业和创新作为奋斗目标。

    

     挺起腰杆 相信自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陈红

    

     2000年至2003年期间,我师从著名金融学家周骏教授,攻读金融学博士学位。周老最大的学术贡献,是对马克思货币金融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将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完整的货币金融体系。在2012年的“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的颁奖礼上,他再次指出中国金融理论界责任重大,寄语年轻一代:要挺起腰杆,相信自己!照搬西方理论不能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应该形成中国自己的经济金融理论体系,完成老一辈人未竟的事业。他还经常提到:“培养自然科学家要进实验室,培养社会科学家要进入社会”,在周老的谆谆教诲和言传身教下,我深刻体会到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意义在于为中国社会发展实践服务。没有实践的践行,就没有理论的完善,也没有理论研究的意义。青年学者不只是研究者,还是湖北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

    

     在实践中把握传统文化的历史与未来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震英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辨别是非常必要而迫切的。在经济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在继承这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精髓以为当世所用,是摆在每一位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面前不可回避的话题。尤其是针对当前道德滑坡、精神空虚、信仰缺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综合运用文学、历史、哲学、伦理、艺术等传统文化精髓,努力构建一种可资参考借鉴的健康、科学、文明、高雅的生存模式,进而探寻一种能够促进当今社会思想解放和文明进步事业的可行途径,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未来任重而道远。

    

     “黄金十年”研究源于服务发展的责任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邹薇

    

     当代的中国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快速变革的时代,紧密结合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经济学者的伟大使命。省十次党代会召开前夕,我组织研究团队围绕“湖北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特征和发展战略”展开专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提交给省委。省委书记李鸿忠两次专门接见了我,听取我的研究汇报。在报告中,我最早提出“未来十年是湖北发展的黄金十年“的构想,并就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迎接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特殊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设想和政策措施。这一成果得到了省十次党代会报告的采纳,并被认为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亮点之一。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我感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转化为促进现实经济发展的政策,真正体现了科学研究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社会价值。反过来,正是通过不断地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比较深切地了解来自微观层面和基层的经济现实,把握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也推动了我个人在经济理论研究中不断创新。

    

     学术研究应与现实关怀相结合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谢国荣

    

     党的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我认为,坚定理论自信,并不排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毋庸置疑,它吸收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包括器物、制度和思想。近年来,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因为金融危机陷入经济困难。现在,我们谈坚定理论自信,还需要研究他们、学习他们吗?答案是肯定的。研究世界历史,不仅是为了获得大国兴衰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也是为了获取知识和创造思想,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和传承人类文明。坚定理论自信,践行实践自觉,世界史研究者大有作为。我们应该坚持学术研究和现实关怀相结合,重视世界历史上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

    

     顺应社会新变革 创新理论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教授 熊才平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教育研究关注的重点。因为中国区域之间,区域内的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研究的突破口在哪里?如何才能达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严格人均教育经费投入是否就能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这是社会实践交给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命题。在信息化带来的强大社会变革面前,我们感到,以信息化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成为可能。这是因为,在重视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联手之下,传统不能解决的教育管理问题,在信息技术面前成为可能。譬如教育资源配置,因为信息技术的介入,教育均衡发展的手段、工具、方法和过程都在发生质的变化,其管理理念也应顺势而变。随着实践的发展,敏锐捕捉社会的变革,顺应和利用这种变革,是我们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

    

     以实践导向的成果印证实践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王智

    

     作为青年理论工作者,要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已有的理论探讨成果基础上,从自身成长和学科学术的角度,为解读、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中国梦的相关问题给出更具体的注脚。坚定理论自信,增强理论自觉,关键在于打通历史与现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为主线,以本土为基点,观察社会,研究社会,用实践导向的成果印证实践——无论是在个人成长层面,还是在学术研究层面。我自2003年开始关于协商政治、协商民主的研究,当时国内关注该问题的学者寥寥无几,进入后发现它是中国共产党基于本土实践的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看到十八大报告中对协商民主的提出和强调,真正感到学以致用、理论报国。正是在这种思路下,才有了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刻理解。

    

     恪守“探究”的科学精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吴巧生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战线的青年学者,在我的成长道路上,博士导师与博士后导师那种问题导向、国际化视野与实践的自觉性理念,在潜移默化过程中,让我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探究”的科学精神。我所研究的领域能源经济问题涉及国计民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特殊性,我国能源问题历来都是各类国际会议与论坛的焦点。作为该领域的青年学者,我一方面心存对自然规律的敬畏,立足中国实践,用中国能源问题得到科学解决的事实,反驳国际流行的“中国威胁论”,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另一方面,我将个人学术兴趣与国家、地方发展需求相结合,在全国还没有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作为骨干参与了湖北省首轮地市州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有关成果在随后的省级矿产资源规划与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中得到了应用通过,成为湖北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

    

     在开放的视野中进行创新性的实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李小平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建设实践成为国际经济学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主流的国际贸易理论思想都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在中国出现的一些经济现象很难用已有的主流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比如,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属于劳动密集型国家,但是为什么中国在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同时,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和发达国家相接近?因此,青年学者要在开放的视野中进行创新性的实践。首先要有开放的视野,既不能盲目崇拜国外的经济学理论,也不能排斥国外的经济学理论。其次,要有自主创新的精神,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国内的国际经济学界基本上走过了引进、借鉴、吸收和模仿创新的过程。而今天,我们青年学者应该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创造性地发展符合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学理论。

    

     中国梦由“科学梦”实现

     武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学院教授 杨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就是科学阐明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理论与实践的科学良性互动中,不断校准理论和实践的方向,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体育是国家综合国力与实力的重要体现,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体育事业的基本国情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的中国体育,既有奥运会金牌榜首的喜悦,也有发展基础和人才厚度与其他体育强国的差距;既有多个项目的历史性突破,也有三大球的持续低迷和孱弱;既有全民健身广泛深入开展的加速,也有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尴尬。在体育科学化发展中也存在很多关键性问题,如:创新性研究缺乏,研究的不平衡,国际地位不高等,在这些问题面前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寻求解决方案,找出适合自己的道路,同时我们也必须深刻领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精神,相信也只有依靠科技的进步,中国的体育才能实现长久的腾飞。

    

    本版文字整理:记者 李琼 通讯员 许巍 王黎黎

    图片摄影:记者 李溪

    

(本文来源: 编辑:admin)
关键词:青年学者;中国梦;现代服务业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