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更多

呼伦贝尔:在发展中美丽 在美丽中发展

发布时间: 2012-09-22 10:3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进入电子报

  中国经济网北京20日讯 (记者 罗霄 通讯员 李志明) 秋季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碧空如洗,浮光跃金,驱车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牧野风光让人陶醉。可时而出现在视野中的矿区,又令记者顿感疑惑,“在草原上开矿,会不会破坏这片美丽的草原?”我们决计一探究竟。

  宝日希勒,蒙语意为“褐色的山岗”,自上世纪发现高达上百亿吨的煤炭储量之后,就迅速崛起为陈巴尔虎旗草原上的“明星”。如今,神华集团在这里建设起大型现代化能源企业,成为陈巴尔虎旗重要的经济基点。

  走进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露天矿场,各色巨型机械穿梭往来,却没有滚滚烟尘。“公司的煤炭地面生产系统封闭运行,大型洒水车24小时洒水灭尘,建立了屏蔽墙和绿化带,矿区与草原得到有效的隔离,疏干水也实现了达标排放。”工作人员向记者这样解释。

  “用1%的开发节点释放99%的能量。”即只占用1%的土地——“点”用来开发,在99%的“面”——草原上保护。陈巴尔虎旗,这个处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以美丽景色著名的蒙古族自治旗,正以经济快速发展的惊人速度赶超其他旗县。其占地3000亩的工业园区相对于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的陈巴尔虎旗来说,其效果不言而喻:即不足一户牧民三分之一的草场,创造了全旗三分之二的财政收入。

  当然,一直有人表示担忧,这1%的开发节点如何来掌握?反对者认为,开发应该制止,因其将导致草原的生态破坏;而支持者则认为,开发能改变当地的贫苦现状,没有发展就没有保护。怎样找到一个平衡点?

  “退掉资源破坏严重、污染的小企业,引进社会责任感强的大企业,点上开发,面上保护,是我们发展工业的原则。”陈旗党委书记高昇告诉记者,“用工业发展反哺农业、畜牧业,更好地维护草原的生态安全,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搞矿区开发挺好的。”当地居民普遍这么认为。本世纪初,神华等公司进驻宝日希勒镇后,宝镇周围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路修得比以前畅通了,楼房也多了起来,生意也好做了——在宝矿,多的是月薪上万元的煤矿工人。

  记者了解到,宝日希勒矿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发以来,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这其中也走过一大段弯路。因为对环境治理意识不足,资源开发无序,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小煤窑数目急剧膨胀,“小煤窑最多的时候估计得有一百八、九十个”,亲身经历过那段岁月的葛俊杰告诉记者。粗放经营和落伍的生产技巧不仅挥霍了资源,而且导致重大的采空区地面塌陷。

  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整顿,所有小煤窑撤去,可是草原上留下了上千个沉陷坑。“小煤窑造成近20平方公里的塌陷区,塌陷区域面积达到了2.24平方公里,不仅破坏了草原面貌,也给当地牧民及牲畜带来了安全隐患。”陈旗国土局副局长胡智文告诉记者。从卫星云图上看,诺大的草原简直被蹂躏成了“马蜂窝”。

  “前人作孽,后人遭殃”。国家、自治区对沉陷区治理十分重视,宝日希勒沉陷区治理被列为自治区46个重点治理项目之一,截至目前已经实施了5期治理工程,完成治理面积12多平方公里。

  在刚刚结束的第五期治理工程现场,记者看到,草原已恢复平整,种植的牧草已经基本和周围的草原融为一体。“目前,剩下的6平方公里沉陷区治理工程已经立项,预计明年开始动工,工程结束后,就可以还草原本来面貌了。”胡智文告诉记者。

  本着“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当地企业和个人也积极地对塌陷区进行治理。今年刚满50岁的常玉峰就是一个典型。他自筹了40多万治理‘冒顶坑’,“拉土方填平,植被恢复,现在‘冒顶坑’跟前啥都恢复了,如果不跟你说,你压根儿就不知道那地方是‘冒顶坑’。”常玉峰对记者说。

  现在,塌陷的大坑里也长满了草,熟门熟路的牛倌也敢把奶牛带到这里放牧,“以前也有过牛掉进坑里,现在塌陷坑已经治理的差不多了,牛已经不会再掉下去了。”

  再拿在这里开矿的神宝公司来说,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充分利用原宝一矿采煤后形成的“冒顶坑”和露天矿排出的疏干水进行鱼类养殖,他们又在养鱼池上建立了钓鱼台、凉亭和水上餐厅,架设了栈桥。这个做法可谓一举多得,既治理了沉陷区,又对公司露天矿的疏干水进行了沉淀再利用,改善了环境、创造了效益。这是矿区沉陷区综合治理进行环境恢复的重要环保项目,同时也为矿区群众休闲、娱乐、观光增添了一个好去处。

  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生态问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过去,呼伦贝尔是个以畜牧业、林业发展为主的地区,传统畜牧业数量扩张造成部分草原退化,而“砍木头”的林业生产破坏了林区生态。“这笔生态旧账,只能通过发展来弥补。美丽发展理念的重要一环,就是要通过发展,反哺草原生态,反哺民生”。呼伦贝尔市委书记罗志虎这样说。

  呼伦贝尔沙地,曾经是呼伦贝尔草原的“心腹大患”。如今,昔日裸露的沙丘已基本被植被覆盖。2009年,呼伦贝尔市把呼伦贝尔沙地治理做为公益一号工程,截止到2011年,投入资金4.75亿元,完成沙地治理面积314.46万亩。今年又已经完成95万亩的治沙规模。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呼伦贝尔沙化土地总面积比2004年缩减了36.4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比2004年缩减了8.9万亩。

  沙地治理,仅仅是呼伦贝尔“面上保护”的一个缩影,8万平方公里的呼伦贝尔草原和11万平方公里的大兴安岭林海,则是更大范围上的“绿色守护”。从2002年开始,呼伦贝尔市启动了草原休牧禁牧工程、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10年来年均休牧4000万亩、禁牧500万亩、划区轮牧200万亩,总退牧还草面积4175万亩。十余年“天保工程”的实施,呼伦贝尔市境内大兴安岭森林覆盖率已由开发初期的56.49%提高到现在的76.55%。活立木总蓄积量达8.873亿立方米,森林资源总量首次超过开发建设初期。

  采访结束,记者又得到这样一个信息,今年前8个月,共有920万国内外游客来到呼伦贝尔,同比增长27.8%。这似乎可以从侧面证明一个事实――呼伦贝尔,在发展中美丽,在美丽中发展。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曹欢欢)
关键词:内蒙古;呼伦贝尔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