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介和“东成西就”
兰州新区的准备工作早在2年前就开始启动。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文件;2010年11月,兰州新区挂牌,总体规划目标确认为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
与此同时,太平洋建设也进驻兰州寻觅商机。严介和曾对媒体描述新区建设初期“内外交困”的局面:一方面是部分人士认为西部地区荒无人烟,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对新区前景充满疑惑;另一方面则是时值新区管委会换届之时,新任领导对太平洋建设始终将信将疑。
但最终,在2011年10月,兰州新区管委会与太平洋建设集团签订了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协议。
200亿的大手笔,使兰州新区在西部各地开发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中脱颖而出。今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兰州新区进入国家视野。8月20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国函[2012]104号),并随后印发了《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由此,兰州新区实至名归。已在兰州新区投资50亿元的太平洋建设被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赞扬为“为兰州获批第五个国家级新区立下了汗马功劳”、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钢铁军团。
公开资料显示,兰州新区的行政级别被设置为正厅级建制,对比先前获批的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副省级市辖区”,重庆两江新区“副省级新区”以及舟山群岛新区“经济合作区域”的建制安排,新区在建制上似乎是“放低了姿态”。因此,“升级行政区域级别,匹配国家级平台”的呼声一直存在。
但如若兰州新区升级为副省级建制,对于同样是副省级的兰州市来说,管理兰州新区将面临“建制的尴尬”。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姚欣保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兰州新区如果升级成功,“兰州市政府主要就是协调配合了”,“有点买了鞭炮给别人放的感觉”。
严介和也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甘肃觉得要对兰州说得过去,所以国家又批了一个兰州新城”。
事实上,兰州“移山造新城”的“冲动”由来已久。2010年兰州地方“两会”期间,一个以秦王川盆地、北山移山造地区和榆中盆地为依托的“兰北新区”在会上被提出讨论。如今已经开工建设的兰州新城项目并没有超出“兰北新区”的构想范围。
甚至在更早的2009年,这一项目已有雏形。据王志纲工作室网站兰州经济合作网显示,兰州市城关区发改委在当年委托王志纲工作室进行项目“总体策划和概念性规划”。据兰州经济合作网的工程信息显示,青白石白道坪项目“占地面积868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471.15万㎡,其中住宅面积约406.5万㎡,公建建筑面积64.65万㎡”,经过规划,项目形成了“一心两轴五园五区”的布局设想,项目总投资150亿元,资金“通过招商引资解决”。
2012年11月上旬,《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就青白石白道坪项目规划过程等问题致函位于北京的王志纲工作室进行采访,对方以“两年前做的项目了,不清楚现在的情况”以及“有合作关系不好评价”等理由婉拒。
公开资料显示,这一项目随后在2010年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推出,香港富丽集团和海锦集团对项目进行整体打包签约开发。《兰州晚报》2011年7月报道显示,香港富丽集团董事长蔡培辉表示:“已经完成了整体细致的规划,即将开工建设。”但随后,项目进展不了了之。记者试图联系富丽集团采访,但对方表示不便回答,并挂断了记者电话。
今年6月4日,青白石街道白道坪项目以“兰州市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利用项目”一期项目的名义,重登舆论风暴中心。
由此,兰州“新区”与“新城”并立而建的局面形成。
对这样的“并立而建”的局面,姚欣保表示了自己的担忧:这可能会让开发建设偏离“集中人口、工业”的初衷,并引发财政、税收、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利益之争,而这样的纷争是有先例可循的。
但项目一旦获批上马,就得有人来做。
在“在商言商又言政”的严介和看来,太平洋建设拿到青白石街道白道坪项目绝对是合情合理:“兰州人说了:衣服是新的好,人还是旧的好啊,”“兰州把希望还是放在太平洋身上,找了我,我就答应下来了”。
于是,在相距近80公里的兰州西北和东北两角,兰州新区和兰州新城,太平洋建设各投入200亿左右的资金,开始了双线出击。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