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的艺术
“像现在这种玩法,早晚有一天得完蛋,我就担心景德镇的瓷器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谢忠良很无奈。
谢忠良玩艺术陶瓷的商业模式已相对更成熟,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就开始从事艺术陶瓷生意的谢忠良有自己藏馆、经纪公司及生产作坊。他以年薪或月薪制签下了一批画师,合同期内,作品归谢忠良所有,但对画师的创作数量不做要求,以保证质量。最顶峰时,他公司里有30多位画师。
“市场已经太浮躁了。”谢忠良感慨,好东西太少。再继续这样下去,景德镇的艺术陶瓷将沦为一般的工艺品,再无收藏价值。
在孔发龙看来,“真正好的原创,需要时间去思考和酝酿,现在很少人愿意花心思在作品上,大多是‘应酬之作’。”
大师对画作的原创性也不重视,很多大师都靠临摹那些卖得好的作品。张松茂的《国色天香》是被临摹最多的一幅作品,几乎每一位大师都画过《国色天香》。
而且,很明显地,景德镇的瓷器在工艺上越来越简化。“通常哪种材质成功率高就用哪种材质,而成功率高的材质烧出来的东西肯定就一般。”但陈新远认为,历史上,景德镇的瓷器之所以最负盛名恰恰是它的72道工序。“但现在都只是买来白胎在上面画画,瓷器本身的好坏根本不看重。瓷器本身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左右着作品的价格。不同的瓷土,不同的烧制工艺,质量、成本相差极大。”
谢忠良认为,工艺的简化让景德镇的瓷器丢掉了传统,也削弱了它的艺术价值。
“画画也简化,什么快画什么,大师们感觉画复杂的作品时间都浪费掉了,赚钱的时间都没有了。”玩家孟庆庆向《中国经济周刊》感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景德镇艺术家创作最好的时期,大师们经过艰苦的人生磨砺创作出来最好的作品。“那个时候的人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现在是为了人民币而人民币。”
张晓东出生于陶瓷世家,父亲张松茂、母亲徐亚凤均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本身也是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但他现在主要转到艺术陶瓷的经营上来,担任他父母经纪人的角色。“转经营以后画画就没灵感了,因为你一天到晚想着钱,画什么看起来都像是人民币的样子。干脆不画,专门干企业去。”
“这个行业的专业分工仍然很不够。” 张晓东认为,景德镇的艺术陶瓷运作到今天这么烂的地步,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缺乏成熟的经纪人运作机制。大量的创作之外的事情由经纪人来解决,画家应该集中精力在创作上。但目前,景德镇多数的画家还是家庭小作坊的运作模式,又搞创作又搞经营。结果创作搞不好,经营也搞不好。
鉴于对景德镇艺术陶瓷市场的悲观预测,谢忠良已经开始着手出让自己手里的瓷器,转而收藏砚台。就在两年前,他开始用出售艺术陶瓷的钱收藏砚台。
陈新远早期从事房地产挖到了第一桶金。2004年,陈新远从浙江老家来到景德镇,致力于打造一个属于景德镇的高端礼品瓷品牌。
陈新远试图走加盟经销商模式,先拿订单,再组织合适的艺人团队制作。春节前,两三千块钱一套的商务礼品订制供不应求。他笃定,这是他未来的主打市场。
不过,他跟谢忠良的判断基本一致:目前的景德镇艺术陶瓷市场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在特殊的时期,大师的名号就是一个标杆,大师署名的作品就能卖得很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陶瓷的发展,但市场终归会逐渐恢复理性,那时候,大师又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两年,大师的号召力明显下降。大师越评越多,也就越来越不值钱。”他认为,再过个5到10年,品牌才是真正的大师。而这正是他的机会。(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芳 实习生 简文超)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