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更多

人民日报新论:凝聚共识需要“底线意识”

发布时间: 2013-08-19 15:37   来源: 人民日报   进入电子报

  “七条底线”是对网络发言中不良现象的一次合理纠偏,也是对建立理性公共舆论空间提出的约束性规范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的话语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形成了一个异常复杂又精彩纷呈的网络舆论场。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互联网言论环境?该如何善待高科技时代的信息红利?不久前的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上,形成了共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等“七条底线”的共识,为网络发言制定了合理的规则。

  近年来,借助“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各领域的知名人士在网络上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和拥趸,成为中国的“新意见阶层”和重要的舆论结构。去年的钓鱼岛事件,许多网络名人呼吁“理性爱国,从我做起”,成为当时偏激情绪的一剂有效的缓释良方。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曾经借重阳佳节,联合@北京发布、@上海发布、@成都发布、@南京发布等政务微博,组织“我和爸妈合个影”活动,是舆论引导的一次创新。

  然而,网络名人的发言并不总是作为正能量出现。比如针对社会转型期的一些复杂问题,或是针对一时一地的具体事件,网络讨论竟然演变成恶语相向和人身攻击,继而激化成“微博约架”,甚至到签售现场“递刀”。一旦拳头取代舌头出场,理性对话便戛然而止。还有一些网络名人,在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缺乏严谨求证,成为谣言的二传手,进一步增加了网络信息的辨识难度。

  一个成熟的公共空间,需要各方意见在规则框架内理性表达。通过规则,社会得以在复杂多元的话语空间中建立成熟的协商对话和沟通机制,更好地让民众表达合法权益,促进社会良性互动,凝聚更多向善的社会力量。网络名人们日益积累的话语权,有可能成为启动舆论的“核按钮”,不能不慎之又慎。他们更应当成为规则的身体力行者,传递规则意识的重要桥梁。

  近些年的诸多公共事件告诉我们:对峙和冲突无助于解决问题,协商对话、建立合理的沟通和监督机制,才能更好地厘清民意脉络,让民生民瘼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解决。一味地谴责和质疑,只会加剧社会信任的撕裂,过分渲染不满情绪也只会进一步放大社会“破窗效应”,给网络空间带来更多的戾气和不安全感。互联网中一些超越底线的情绪宣泄,不仅无助于弥合社会信任,无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反而会加剧不良情绪蔓延,进一步灼伤和刺痛更多的民众。

  网络发言需要规则和底线,这应当成为意见各方彼此尊重并充分践行的网络行为准则。“七条底线”是对网络发言中不良现象的一次合理纠偏,也是对建立理性公共舆论空间提出的约束性规范。健康、成熟的社会,既需要敢于向社会不公发起挑战,更需要“新意见阶层”以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为己任,积极为公民的合法权益鼓与呼,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凝聚新媒体时代“做法律和道德上正确的事”的社会共识,努力成为互联网空间信息的过滤器,不传谣、不造谣,以自身的努力赢取更多的支持。

  对于互联网意见表达各方,尤其是掌握巨大话语优势的网络名人们,深刻感知“底线意识”,遵守网络发言的底线,才有助于更好地塑造和凝聚社会共识,建立起更成熟和充分的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

  (作者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师)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19日 05 版)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王会)
关键词:七条底线;破窗效应;底线意识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