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侵扰中国,智能科技能否补位?
新华网沈阳9月4日电(记者 王炳坤 初杭)云计算和传感技术应用前景如何?3D打印离我们还有多远?大数据处理将带来怎样的机遇……本月11日即将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将对全球智能科技群起的势头展开讨论。随着“用工荒”侵扰中国,智能科技能否填补人口红利锐减的缺位,备受人们关注。
机器人将成“新生代工人”?
一边是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缺人,一边是机器人对人工的替代。作为世界最大的代加工厂,富士康掌门人郭台铭早在2011年就公开宣布,公司将以日产千台的速度,5年内引入上百万台机器人,用于单调、危险性强的工作。
“现在两年快过去了,这一计划虽未达到预期规模,但是未来更多地利用自动化替代人工,确已成为中国制造业应对‘用工荒’的方向。”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徐方说。
富士康的计划并非异想天开。过去10年间,富士康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得以快速长大。然而随着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以及工人长时间从事重复、简单劳动而使健康、心理问题频发,原有模式难以为继。用机器人来提高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成为越来越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的新选择。
在中国已有的工业体系中,机器人代替人工的领域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在粉尘、有毒气体、高温等恶劣环境下,一类是水下、爬壁、高负载等人类无法实现的作业。如今,用工形势的变化拓宽了机器人的应用空间。
“一方面,廉价劳动力正在大面积减少,人力成本不断攀升;另一方面,打工人员的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辽宁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木西说,出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劳动者有一定文化基础,追求生活品质,他们属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不专一型,工作条件稍不如意或心情不好,就可能立马换工作。这样的“懒人”越来越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就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目前,工业机器人在中国主要应用于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机械加工,模具生产等行业,参与的制造过程包括焊接、装配、搬运、打磨、抛光、注塑等。尽管产业规模还不足百亿元,但是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到2015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年供应量将超过20000台,保有量超13万台。徐方说,随着中国制造业在“用工荒”和利润摊薄的重压之下谋求转型升级,未来10年工业机器人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物联网将扮演服务业“主角”?
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道路信号会根据排队车辆的多少,自动调节红绿灯的长短……在沈阳国际软件园的一家高科技公司,工程师可为向记者描绘了一幕幕神奇图景。随着物联网时代到来,这些魔幻将变成现实。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如果说互联网实现了信息之间的传递,物联网则做到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智能连接。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