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更多

《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全文

发布时间: 2014-07-10 15:26:20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进入电子报

  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建设基础设施,加强能力建设和贸易发展,加大对环境保护领域的援助投入,帮助受援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一)改善基础设施

  中国根据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条件,合理安排无偿援助、无息贷款资金,发挥优惠贷款融资优势,帮助受援国建设有迫切需求的基础设施项目。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建了156个经济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发挥在技术、设备材料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优势,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项目投资成本。

  支持交通运输建设。中国援建了70余个交通运输项目,包括公路、桥梁、机场、港口等。中国援建的肯尼亚西卡高速公路第三标段,使首都内罗毕到经济重镇西卡全线贯通,为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国实现互联互通作出了贡献。中国援建的斯里兰卡汉班托塔国际机场进一步完善了该国立体化交通网络,对提升该国与周边地区的交往和联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提升能源供给能力。中国援建了20余个能源项目,包括水电站、热电站、输变电和配电网、地热钻井工程等。中国援建的加纳布维水电站具备水力发电、农业灌溉、渔业发展和观光旅游等多重功能,建成后不仅直接促进加纳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惠及西部非洲更广阔的地区。中国援塞内加尔达喀尔市输变电和配电网项目覆盖15万居民,有效解决了该市电网设备老化、经常性大面积停电的问题。

  推动信息化社会发展。中国援建了60余个信息化项目,包括光缆电信传输网、电子政务网以及广播电视调频发射台等。中国在土库曼斯坦、多哥、厄立特里亚等国援建的电信项目,为上述国家提供了高质量稳定的通信系统,使用户容量成倍增长。中国在喀麦隆、坦桑尼亚等国援建的光纤骨干传输网项目,有效促进光缆在非洲国家的广泛应用。

  (二)加强能力建设

  中国坚持“授人以渔”的援助理念,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技术合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发展经验和实用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增强自主发展的造血功能。

  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发展迅速。2010年至2012年,中国共举办1579期官员研修班。中国邀请其他发展中国家政府部门近4万名官员来华研修,内容涉及经济管理、多边贸易谈判、政治外交、公共行政、职业教育、非政府组织等。中国举办技术人员培训班357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培训技术人员近万名,涵盖农业、卫生、信息通讯、工业、环境保护、救灾防灾、文化体育等领域。为满足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公共部门中高级管理人员能力的需要,三年中,中国举办了15期在职学历教育项目,来自75个发展中国家的359名政府官员分别获得公共管理、教育、国际关系以及国际传媒硕士学位。

  技术合作广泛开展。三年中,中国向50多个国家派遣2000多名各类专家,在农业、手工艺、广播电视、清洁能源、文化体育等领域广泛开展技术合作,转让适用技术,提高受援国技术管理水平。中国派出高级规划咨询专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制定土地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利用、河流治理以及经济合作等规划。中国专家在利比里亚开展竹藤编技术合作,向当地近500人传授竹藤编织技能,不仅有助于当地民众增加收入、扩大就业、摆脱贫困,也促进了利比里亚竹藤产业的发展。

  志愿者服务发挥积极作用。中国继续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派遣志愿者,服务领域涉及语言教学、体育教学、计算机培训、中医诊治、农业科技、艺术培训、工业技术、社会发展、国际救援等,服务对象包括学校、医院、政府机关、农场、科研院所等。援利比里亚志愿者成功救治严重腹裂畸形新生儿,获得“非洲之星”勋章。援埃塞俄比亚志愿者改良甜瓜种植法,当年使果农获得大丰收;志愿者传授的沼气池修建方法,帮助当地民众有效利用清洁能源。

  (三)促进贸易发展

  中国积极响应世界贸易组织“促贸援助”倡议,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能力、给予零关税待遇、支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培训经贸人才等,促进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

  改善与贸易有关的基础设施。三年中,中国援建与贸易有关的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约90个,有效改善了受援国贸易运输条件,扩大了与其他地区的互联互通。中国积极提供商品检测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等与贸易相关的物资设备,如向柬埔寨、老挝、缅甸、埃塞俄比亚、埃及、乍得、佛得角、赞比亚、塞尔维亚等国提供集装箱检测设备,为提升上述国家贸易产品检验水平和通关能力、有效打击走私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高与贸易有关的生产能力。中国援建一批与贸易相关的生产性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受援国相关产业的生产能力,满足市场需求,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2011年12月,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期间,与贝宁、马里、乍得和布基纳法索“棉花四国”达成合作共识,通过提供优良棉种、农机、肥料,推广种植技术,开展人员培训,支持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链拓展,促进四国棉花产业和贸易发展。

  促进对华产品出口。为有效推动发展中国家对华产品出口,2005年,中国首度对非洲25个最不发达国家190个税目的商品实施零关税,之后不断扩大零关税待遇受惠面。2011年11月,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二十国集团戛纳峰会上宣布,将对与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到2012年底,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出口近5000个税目商品已享受零关税待遇。2008年以来,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最不发达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吸收最不发达国家约23%的产品出口。

  支持最不发达国家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中国是世界贸易组织“促贸援助”倡议工作组机制的积极参与者。2008年至2010年,中国每年向世界贸易组织“促贸援助”项目捐款20万美元,2011年后提升至每年40万美元。中国利用上述捐款设立“最不发达国家加入世贸组织中国项目”,为最不发达国家举办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研讨会,资助最不发达国家人员参加世界贸易组织重要会议和到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实习。2010年至2012年,中国以促进贸易便利化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主题,举办了18期研修班,与发展中国家400余名政府官员分享经验。

  (四)加强环境保护

  在坎昆、德班以及多哈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在分享国内节能减排经验的同时,承诺对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国家及非洲国家加大环保领域的援助投入,帮助其发展清洁能源,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援建项目。中国在清洁能源、环境保护、防涝抗旱、水资源利用、森林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气象信息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三年中,中国为58个发展中国家援建了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64个。

  提供物资。2010年至2012年,中国向柬埔寨、缅甸、埃塞俄比亚、南苏丹、密克罗尼西亚等13个发展中国家援助了16批环境保护所需的设备和物资,包括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及照明设备、太阳能移动电源、沼气设备、垃圾车、排水灌溉设施等。中国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格林纳达、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贝宁、马尔代夫、喀麦隆、布隆迪、萨摩亚等9个国家签订了《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物资赠送的谅解备忘录》,共向相关国家赠送节能灯50多万盏,节能空调1万多台。

  开展能力建设。三年中,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布隆迪、苏丹等国开展技术合作,促进了上述国家太阳能、水力等清洁能源利用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国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举办了150期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培训班,培训官员和技术人员4000多名,培训领域包括低碳产业发展与能源政策、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与水土保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林业管理和防沙治沙、气象灾害早期预警等。

  四、区域合作机制下的对外援助

  中国注重在区域合作层面加强与受援国的集体磋商,利用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等区域合作机制和平台,多次宣布一揽子援助举措,积极回应各地区的发展需要。

  (一)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

  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地区。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积极在论坛框架下同非洲国家开展发展合作,逐步增加对非洲援助力度,有效促进中非关系全面发展。

  优先促进农业发展。中国一贯重视与非洲开展农业合作。2010年至2012年,中国在非洲建成了1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另有8个技术示范中心进入规划实施阶段;派遣了大量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合作;为非洲国家培训农业技术人员超过5000名。2012年7月,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援建更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帮助非洲国家提高粮食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能力。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一直是中国对非援助的重点领域。坦赞铁路是中国早期支持非洲跨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建成后,中国不间断地开展技术合作,为铁路运营管理提供帮助。2010年至2012年,中国在非洲援建了86个经济基础设施项目。2012年,中国宣布同非洲国家建立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伙伴关系,为项目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提供支持,鼓励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建设。中国积极支持非洲联合自强和一体化进程,援建了非洲联盟总部大楼和会议中心,同时支持“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帮助非洲加强能力建设。

  推动医疗卫生合作。中国长期致力于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目前,43支中国医疗队分布在42个非洲国家。中国援建了近30所医院和30个疟疾防治中心,提供8亿元人民币的医疗设备物资和抗疟药品,为非洲国家培训医护人员超过3000名。援利比里亚塔佩塔医院项目医疗设备先进齐全,建成后由中国、埃及、利比里亚三国合作运营,为该项目可持续运营进行了有益尝试。

  开展能力建设。三年中,中国在非洲国家援建了150所中小学校,培训各类人才约4.7万名。2012年,中国宣布实施“非洲人才计划”,在今后三年内为非洲培训3万名各类人才,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18000个。当年,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的政府奖学金名额已达6717个。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积极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在卫星气象监测、新能源开发利用、沙漠化防治、城市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中国在非洲援建的105个清洁能源和供水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或交付使用。2012年,中国启动为有关非洲国家援建自动气象观测站、高空观测雷达站等设施,提供森林保护设备,开展人员培训和交流研讨,支持非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二)促进与东盟务实合作全面发展

  自2003年中国与东盟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积极在各领域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重点向东盟低收入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支持东盟缩小内部发展差距。

  支持多层次区域合作。中国多渠道提供资金,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2010年至2012年,中国连续在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宣布援助举措,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援建了一大批工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项目,助推东盟国家经济发展。

  促进农业综合发展。2010年以来,中国不断加大“中国—东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力度,与东盟各国共同建设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20个,示范推广面积达100万公顷;在东盟国家新建3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出300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赴东盟进行指导;在周边国家建设跨境动植物疫病防控监测站,建立动植物疫病联防联控体系。

  加强能力建设。三年中,中国为东盟国家培训官员和技术人员5千余名,涉及商务会展、文化艺术、汉语、金融财税、传统医药和传染病防治、新能源、农业等领域。

  (三)支持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利用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平台,与相关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

  帮助亚非葡语国家改善民生。自2003年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成立以来,中国同安哥拉、佛得角、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东帝汶等发展中葡语国家重点在文教卫生、能力建设、农业等领域开展援助合作。2010年至2012年,中国向上述五国提供优惠贷款近16亿元人民币,培训人员2000多名。2011年中葡论坛培训中心在澳门落成,截至目前已举办10余期研修班。

  加强与加勒比地区国家务实合作。中国积极落实2011年第三届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宣布的援助举措。截至2012年底,中国在第三届论坛框架下,向加勒比地区国家提供优惠贷款近30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同时,为加勒比国家培训官员和技术人员500余名,在地震或海啸预警监测网建设方面提供培训,为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克等国家援建学校,向多米尼克派遣医疗队并培训医护人员,与多米尼克、格林纳达、古巴等国家开展农渔业技术合作。

  支持太平洋岛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重视发展与太平洋岛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支持其提出的旨在推进区域合作进程的“太平洋计划”。自2006年首届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以来,中国为岛国培训官员和技术人员超过2500名;与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萨摩亚、汤加、密克罗尼西亚等国开展农渔业技术合作。中国协助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疟疾防治,分别向萨摩亚、瓦努阿图、密克罗尼西亚、汤加、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派遣医疗队,并为岛国举办卫生官员、医院管理及医药研究人员培训班。

(本文来源:新华网 编辑:刘郸)
关键词: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对外援助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