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更多

武汉老房子改造重在打文化牌 可借鉴国外成功案例

发布时间: 2012-08-31 05:36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武汉关期待华丽转身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 郑晶晶 见习记者 秦时髦 实习生 钱坤 向桓颖 摄影:记者 李响

  漫步江城,一幢幢精美的老房子,如同一个个音符,曾在岁月的琴弦上奏响一曲曲华尔兹,如今它们该以怎样的身份实现余音绕梁……

  武汉市如今有许多这样的历史建筑,它们是岁月镌刻在城市里的留痕,承载着一段历史和文化,是传承城市文明的衣钵。如何让这些老房子华丽转身,既体现历史文化,又延续其公共服务价值,是近年来一直是被提起的话题。

  近日,武汉关即将改造成展示武汉近现代史的城市博物馆的消息,再次引起了人们对老房子的关注。记者通过半个月多方走访发现,武汉老房子,如今大部分用于商业场馆用途。专家表示,通过将老房子改造成公共文化场馆来对其进行保护和价值延续,是老房子的最好归宿。

  观察

  武汉百余处历史建筑

  成公共文化场馆者凤毛麟角

  近日,记者对武汉老房子的再利用情况进行了统计。走访中记者发现,武汉老房子除了居住以外,以如下三种用途为主,包括休闲娱乐、银行办公、公共文化服务。

  用于休闲娱乐的最多,主要分会所和咖啡馆两种形态。会所以黎黄陂路黎黄陂村5号拾遗会馆为代表,这里原是著名银行家周苍柏的公馆,咖啡馆则以原钱钟书故居建成的榆园咖啡馆、昙华林特1号原教士公寓建成的融园咖啡馆等为代表;其次是商业用途,以沿江大道143号的光大银行武汉分行大楼为代表,此前这里曾是汉口汇丰银行大楼;而用作公共文化服务的,如建成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的,则占最少的比例,记者多方走访发现,已投入使用的,只有原汉口金城银行建成的武汉美术馆,及原汉口商业银行建成的武汉少儿图书馆,尚有武汉关(将建成武汉近代史博物馆)、汉口水塔(曾有专家建议建成消防博物馆)、大智门火车站(将建成大智门艺术中心)、四明银行旧址(将建成江汉区博物馆)等改造正在进行中。以今年5月17日武汉市公布的前六批共181处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来计算,用作公共文化服务的老房子,数量尚不足一成。

  难点

  产权复杂、养护昂贵、经验不足

  成制约老房子转身三大瓶颈

  那么,制约老建筑转身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难点在哪?记者采访了解到,老房子改建会面临一系列难题,如产权关系复杂、资金来源单一、养护昂贵、缺乏经验等。

  产权关系复杂,是武汉市老建筑改造的“老大难”问题。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江汉路45号的四明银行旧址,未来这里将被改造成江汉区博物馆。博物馆筹建工作已于今年年初启动,然而,产权复杂是制约建设进度的重要原因之一。记者看到,这里一楼是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的办公地,二楼是花楼街办事处,三楼租给市民居住,四五楼被闲置……类似情况,在武汉市老建筑改造中普遍存在。在今年武汉市的汉口沿江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更新改造规划中,汉口水塔的修缮和改造被列入计划。然而,如今的汉口水塔,却寂寞地矗立在闹市中,变了模样,一至三楼出租给两家美发店,四楼以上多闲置,墙壁、楼梯破损严重……“要想改造,并非易事,不说别的,光说将住户和商铺迁走,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物业管理人员一声感叹。

  “这些历史建筑的修缮养护费用非常高昂。”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国际交流与合作所所长黄焕坦言,按通常情况估计,历史建筑的修缮、养护、装修的费用可达1万元/平方米。

  “改造、保护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大量投入不可或缺,”黄焕说,武汉美术馆的改造,就曾经历三年磨剑、耗资2亿多元,如今已成为武汉市著名艺术地标,没有强大的资金投入,这简直不可想象。”而且,众多的难题,和老建筑改造经验的欠缺,使得建公共文化服务建筑,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

  建议

  老房子改造重在打文化牌

  可借鉴国外成功案例

  “改造成公共文化设施,是老建筑最好的命运,也是对历史建筑和城市文化的最有效的保护。”武汉作家、老建筑研究者胡榴明有自己的观点。“我小时候,每次过江,都是从花楼街走到武汉关附近去坐船,无数次摸着武汉关光溜溜的大理石基座,那份记忆和热爱,早已镌刻在骨子里。”胡榴明说,现在的新一代武汉人,对武汉历史老建筑,许多仅仅停留在“有所知”,真正要“有所感”,就要走进它、了解它,“做成博物馆、图书馆并对公众开放,才能真正实现这个美好愿望。”

  “法国卢浮宫,现在以博物馆声名远播,可几百年前,它曾是法王的宫殿。因为赋予了文化意义,它迎来了枝繁叶茂的‘第二春’。”对如何实现老建筑的华丽转身,胡榴明建议,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黄焕对此表示同意,他还提出几点建议:“比如美国,就对历史建筑特别重视,他们会有严格的历史建筑登录机制,只要登录在册的历史建筑,会有专门的建筑基金来负责。这个基金有政府拨款的,也有商业投资的,甚至个人捐赠的,所有的建筑修缮和维护费用,都由该基金来支付。”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admin)
关键词:历史建筑;武汉关;文化服务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