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胡琼瑶 吴文娟 孟静 通讯员 樊涛
有人说,判断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最好到它的乡村走走,看最易被遗忘的角落是否脏乱。
因为表象背后,深藏着更本质的东西:观念、制度、行为方式、社会心理、政府的治理能力、民众的公共精神……
上周,记者行走仙桃,感受一天天洁净起来的村庄,求证那些更为深刻的渐变。
从“要我洁”到“我要洁”
张沟镇兴隆村,77岁老人龙昌松走到距离家门数米的垃圾池旁,小心地把几片茭白叶倒进去。老人家告诉记者:以前,这些都直接倒河里了。
是什么让一个古稀老人改变生活习惯,主动将垃圾入池?“不注意不行啊,听说环境卫生会影响几代人。”
行为变化折射观念革新。早在“三万”活动启动之前,仙桃就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了村庄整洁大行动,各级村委会组织干部轮番给农民“洗脑”,苦口婆心,现身说法,农民逐渐从嫌麻烦到欣然接受,从一笑了之到主动而为。
公共意识悄然传递,公民精神潜移默化。这些日子,彭场镇芦林湖村支书彭惠川特别忙。为啥?听说村里要发放一批垃圾桶,每五户设置一个,大伙争先恐后要求“入围”。
为这事,60岁的陈军婆婆还呕了几回气,“上一批没轮上,这批一定不能落下。”
家里美了不算美,整个村庄美了才是真的美。一种新的生态文明观在萌生。
构筑家园美丽的经济基础
芦林湖,是芦林湖村的中心河,之前被公认为“垃圾河”。各家自扫门前雪,垃圾都往河里倒。
为此,村委会伤透脑筋,专班值守、违者罚款、有奖激励等等,最终都不了了之。“道理我们都懂,只是当时饭都吃不饱,哪顾得了这些。”70岁的老人陈宝林坦言。
今日不同往昔,农民种田有补贴,公路通到家门口,水电开关顺手扭,日子越过越滋润,终于有闲暇、有能力“修饰”眼前的这片家园。
芦林湖村依托藕带种植、生猪、家禽、渔业养殖四大支柱产业,年集体经济收入6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跻身“万元俱乐部”。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卫生设施购齐了,农民的爱家热情高了。谁乱丢,谁可耻。如今眼前的芦林湖,绿树村边合,环境让人神清气爽,幸福指数倍增。
仙桃,新农村建设仙洪实验区核心地,四年来,其经济基础、设施条件已先人一步,全市共兴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工程43处,户用垃圾池3.3万座,村污水处理设施300多处,镇垃圾中转站15座、填埋场5座、污水处理厂11座,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62%,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5%。
“土办法”铸就长效机制
李德培,每天早上8点,准时开工清扫组级公路,同时负责组内近100个垃圾桶的卫生清理。靠这,他每年可以拿到4000元薪水。
像李德培这样的保洁员,在许坝村有9名,他们同在村里的保洁公司打工。
保洁公司由村支书许武刚负责。每天傍晚,保洁员工作完成后,垃圾清运员肖军树则负责将所有垃圾桶的垃圾集中,统一运往市郊的垃圾填埋场。
资金从哪里来?许武刚介绍,市里拨一点,村里垫一点,农民筹一点。每月每户上交5元钱卫生费,群众参与考核,不合格者将被扣发工资。
“辖区内20多个村全部成立了保洁公司,半年来运转良好。”干河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刘炎成表示。
彭场镇的“清洁理事会”与干河的“保洁公司”,异曲同工。
理事会由村支书牵头,由村民代表选出来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监督员,专盯“制造”脏乱的行为,理事会中的清运员和清扫员则带“薪”工作。
有奖,有惩,有保障,有激励,让责任与义务相连,“洁万家”的长效机制正逐渐成形。
来一场更深层次的清扫
“以环境整治为抓手,由表及里,全面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新一轮‘三万’活动立意高远。”仙桃市委书记刘新池说,“这是一次观念革命、体制重塑,需要村民的内生动力、政府外在推力同时迸发。”
脚步初启,已是人心所向。立于仙桃观察新一轮“三万”在全省的推进,记者深感它绝非扫垃圾、清沟渠那么简单,能否“成功”,关涉观念更新、文化积淀、经济基础、机制保障、公共治理水平。
路面洁净、沟渠清澈固然重要,但应该还有更深层的清扫,以消除乡村陋俗、陈旧观念,传达一种先进理念,传递一种正能量,向落后宣战,向文明进发。
农民,作为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活动成果的受益者,增强其公民意识、培育公民精神,弘扬时代新风,或许才是“新三万”的意义所在。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