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伦敦病人”成为全球已知第二名摆脱艾滋病病毒的成年人之后,从我国高校传来另一则好消息,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研究者通过高灵敏度蛋白质组学,首次发现并证实人类细胞中一种新型抗艾滋病毒蛋白PSGL-1。研究艾滋病毒附属蛋白Vpu和PSGL-1的结合抑制剂,将为研发抗艾滋病药物提供新途径。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患者通过感染艾滋病毒引起。艾滋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不断破坏患者体内的CD4阳性T淋巴细胞,使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免疫能力极其低下的患者易患各种并发疾病,最后导致死亡。近日,新华社的报道披露,自1981年首次发现艾滋病病毒以来,艾滋病大流行已经致死大约3500万人,全球目前有大约37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
现有的组合治疗药物(鸡尾酒疗法)能很大程度上缓解病人的症状但是无法根治此病,而且长期服药有产生抗药性的风险。
研究艾滋病毒和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有可能提供新的抗艾滋病毒药物靶点。近十多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病毒宿主细胞中的几个被称为限制因子的抗病毒蛋白。这类蛋白能够被干扰素诱导高表达,继而诱发天然抗病毒免疫,从病毒生活周期的各个阶段抑制病毒复制。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艾滋病毒也进化出了相应的拮抗机制,几乎每种限制因子都能够被艾滋病病毒的一种辅助蛋白所特异性地拮抗。通过降解这些限制因子,病毒巧妙地避开了天然免疫系统,最终成功地感染细胞并完成复制。因此,挖掘新的宿主限制因子并研究病毒与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艾滋病病毒感染细胞时,能够挟持细胞中一些重要的蛋白质降解通路,大范围地影响宿主细胞中的蛋白质的稳定性,因此,仅仅通过二代测序得到转录组变化很难全面反映艾滋病病毒在感染过程中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抑制的关系。
清华大学药学院谭旭团队通过运用高灵敏度的蛋白质质谱技术,比较原代CD4 T细胞感染艾滋病毒前后的细胞蛋白水平,在总共鉴定出的大约14000种蛋白中,找到了近千个蛋白有显著变化,通过与其他多个数据库比对,特别是与人类高度进化的基因清单比对,筛选出一个在艾滋病病毒侵染中功能未知的蛋白——PSGL-1。
此前的研究表明,PSGL-1存在于白细胞膜上,且能调控白细胞的运动,当身体发生炎症反应时,它能减缓白细胞的运动速度,最终黏附在炎症反应部位,从而保持机体的稳态。
在这项最新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高水平的PSGL-1能够抑制病毒感染前期的DNA合成,并且新产生的病毒释放时,PSGL-1能被一并包裹到释放的病毒中,从而进一步并更强烈地抑制新一轮的病毒感染。研究人员进而验证,PSGL-1能够在感染病毒后蛋白水平大幅度下降。他们还发现,艾滋病毒附属蛋白Vpu通过招募体内的泛素连接酶复合物并特异性地结合和降解PSGL-1,从而逃逸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因此,抑制Vpu对PSGL-1的拮抗有望成为抗艾滋病毒药物开发的新方向。
研究者同时发现,PSGL-1是二型干扰素的抗病毒功能主要的效应分子,是人体抗病毒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站截图
该成果由清华大学药学院谭旭课题组与复旦大学周峰课题组、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吴云涛课题组合作完成,相关成果已于3月4日发表于微生物领域权威期刊《自然-微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