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9日消息(记者陈锐海)这是离人们最近的群体之一。一通119电话就能呼之即来,他们大多五分钟内就能抵达事故现场。有的甚至“蜗居”闹市之中,日常训练的大院周围是居民楼。抬头一看,窗外的衣物与晾晒的被单在风中飘扬。对楼上的人来说,他们是“安心的标志”。
这又是人们最陌生的队伍之一。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鲜少有时间与你促膝长谈,而且总是全身武装,把自个儿裹得严严实实的,神秘得很。透过玻璃面罩后面的双眼,你很难分清他们谁是谁,反正看起来都长一个样儿。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人们更是知之甚少。
他们是消防员,人们身边熟悉的陌生人。
湖北武汉消防支队江汉中队在篮球场训练。(央广网记者陈锐海 摄)
3月底,四川木里县森林火灾30名扑火人员牺牲后,社会各界对森林消防与消防救援队伍的关注度随之上升,但他们的真实面貌依旧鲜为人知。
4月下旬,央广记者跟随“追梦火焰蓝”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前往湖北、湖南、上海等地,实地走访近十个消防中队,与一线消防员交谈后才发现,全副武装之下的他们,有着截然不同又相辅相成的AB面。
湖北宜昌三峡坝区消防特勤大队在进行破拆训练。(央广网记者 陈锐海 摄)
他们是神速的,一接到警情,不爬楼梯滑竖杆,下个楼只要三秒钟,边穿衣服边爬车,一分钟内即可发车出警。所有动作一气呵成,就跟被按了快进键似的。
他们又是慢速的,爬梯、喷水、开锁、打绳结、甚至是掏马蜂窝……每一种训练、每一个动作,都被一一拆分、解剖过,并在每日数小时的训练中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最多能达七八个钟头。这个时候,生活就跟按了慢放键一样,每一帧都清晰可见。
他们是最能负重的,头盔、面罩、防火服,没有一样是轻的。还有脚上那双鞋,前头也是装了钢铁的,再背上氧气瓶等装备,一身行头最重能有七八十斤。即便如此,到了火灾等突发事故现场,他们依旧把人往肩上一扛,健步如飞。
他们也有无力的时刻,饭桌上的餐具“出卖”了这点。训练与出警强度大,手犯了爱抖的毛病,拿起筷子怪费劲。相比之下,他们更偏爱操作简单的叉子。
他们往往看起来很苦,生活两点一线,不是在训练,就是在救援。手被磨破皮,腿脚无完肤,那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有时刚进浴室没多久,警报铃就响,头上的泡沫简单一冲,湿淋淋的身子一头就扎进消防服里。如厕中、被窝里……任何情况下的他们都可能被警铃立马拽往现场。
他们又是乐在其中的,救援中总能碰到奇闻异事。有人在假期为了出警爽约女友,到了现场才发现着火的是准丈母娘家。过年不回家,一群小伙子凑在寝室里说说笑,也挺乐呵的,“没大家认为的那么想家、那么苦。”要是出完警回来,大家还会开玩笑说,顺利完成新年“第一单”。
他们是“铁汉”,雷厉风行,令行禁止;他们又不乏柔情,尽心服务,体贴入微。
他们是“超人”,身怀绝技,危急时刻总能现身;他们也是一个个最普通的小伙子,跟别人一样,踏踏实实干好手头的活,有着喜怒哀乐,并积极与生活和解。
上海消防总队车站中队每月20日在南京路设为民服务点。(央广网记者陈锐海 摄)
同样,没有一个生命是为了牺牲而存在的。因此,提高消防救援队伍的专业性与职业性,就成了势在必行的大事。
随着2018年4月国家应急管理部的组建,原公安消防部队和武警森林部队两支队伍近20万人已于当年10月集体退出现役,成建制划归应急管理部,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转制后首批消防员的招录工作也已完成,3万名新录取的消防员已陆续于各地报到,开始专业训练。同时,我国也成立首个消防救援本科院校,专门培养消防救援专业人才。
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程中,消防员的综合素养与基本待遇也将逐步提高。唯有如此,消防服的外面才能再套上一层隐形的保障,这群守护人们安全的人才能更安全,更稳定。而我们生活的环境,也将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