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色条纹装饰的教学楼、木质茅草尖顶、随处可见的独龙牛头像
这里是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中心校
是独龙族孩子们走向未来的摇篮
独龙族把最好的都留给了孩子
摄影:央广记者王逸群
独龙族的未来.mp3来自中国之声00:0007:16
曾年人均收入仅九百元
教室走风漏雨、用树干当桌子
早上6点40分,清脆的起床号唤醒了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独龙江乡中心学校的孩子们从睡梦中醒来。
背后,碧绿的独龙江水一路向南奔流;远处,白云缭绕中的雪山巍峨耸立...... 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中间的河畔谷地有些封闭狭窄,矗立在这里的独龙江乡中心校是整个乡镇占地面积最大、最气派、最有活力的地方。
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中心校的校园
摄影:央广记者王逸群
听说这里也曾有过教室走风漏雨、用树干当桌子的艰苦岁月,这勾起了我的好奇。我首先来到已经退休的第一位独龙族校长高德生家里寻找答案。
老校长刚刚从菜地里回来,进到屋里,木柴烧得正旺,一口被烧得发黑的大锅里米汤不断翻滚,一串串熏干的腊肉挂在屋顶上散发着烟火的香气。
高德生说,熏肉是依旧是不少独龙族人喜欢的食物保存方法
摄影:央广记者王逸群
对坐在小木桌旁,高校长和我聊起了过去独龙族孩子上学的那些事儿。
新中国成立之前,独龙江没有一所学校。如今,上了年纪的老人,不识字的人不在少数。直到1952年,独龙江才开办了第一所小学——孔目小学。在那个年代,上学是一件奢侈的事。
1978年改革开放,文化教育事业改革也走进了独龙江乡,到1990年时,这里已经拥有了13所小学。但由于各个村落之间距离遥远、条件有限,需要有个中心校来统一管理。这中心校第一任校长的重担,便落在了高德生的肩上。当时独龙江乡的年人均收入仅九百元左右,学校条件的艰苦可想而知。
高德生老校长在自家的伙房里接受记者采访
摄影:央广记者王逸群
高德生还常常到村里的教学点去了解老师和学生情况。然而,在闭塞的大山之中,独龙江乡下辖的6个村落相距甚远,加之山路艰险难行,经常走完所有学校,半个月就过去了。
高德生:“当时的教室是茅草房,一遇上下雨,教室就漏水,孩子们拿着盆子接水。实在漏水太多,接不过来了,我们就干脆挪课桌,哪里不漏水,就把桌子挪到哪,哈哈哈。当时学校里也没有像样的课桌,我们就把树干削平当桌子......”
走风漏雨的教室、衣不遮体的孩子......回忆起过去的场景,63岁的高德生仍然历历在目。虽然他口音很重,但连比带画中,我还是能够感受到孩子们求学的不容易。
27岁的数学老师东奇英就是那时候“缺粮少衣”的独龙族孩子,第一次面对话筒,略带腼腆。她说当时简陋的校舍内没有食堂,只能在家里用石磨磨了粮食当口粮,然后翻山越岭背到学校。
东奇英:“放学之后自己去背柴。后来我4年级去贡山县的茨开完小,都是坐大卡车一车把我们拉去,当时条件是非常非常苦,穿的破破烂烂地就去县里面读书了。”
独龙江乡中心校数学老师东奇英
摄影:央广记者王逸群
面对这样的情景,高校长坐不住了。他想给孩子们提供能够遮风挡雨的教室,他想让贫困的孩子能够免于辍学,他想让更多的老师愿意留下……
高德生:“当时是可怜了,当时我们下去到每个小学,就是看不下去,衣服没有,鞋子没有。”
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而且食宿全免费
2006年,当地政府不仅出资建设了新的校舍,还给独龙族孩子们提供了包括学前教育在内、长达14年的免费教育,连住宿、吃饭全都不要钱。
独龙族的孩子如今搬到了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
摄影:央广记者王逸群
离开高德生老校长的家,斜对面学校里传出的欢快笑声,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在。走进独龙江乡中心校,我看到如今的独龙族孩子们已经搬到了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里,住进了干净整洁的宿舍楼,学校食堂还会每天变着花样儿做营养餐。
学生:“秋天”“秋天”......
老师:“好,手打直,跟着老师一起写:秋,禾木旁。注意,左右结构的字...”
学生:“左窄右宽”!
一年级一班的小学生们,正在用手比划着“秋天”的字形。旁边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上,同学们在用树枝、废弃笔芯、小木棍等材料 ,拼接成一个个长方体。数学尹老师说这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让孩子们对立体几何有更加直观的理解。
一年级一班的教室里孩子们一笔一划学写字
摄影:央广记者王逸群
五年级的教室里,孩子们“动手”学习立体几何
摄影:央广记者王逸群
看到我在拍照,孩子们举起了胜利的“V”字手势,一点也不怯场。虽然好奇记者的到来,但眼神中没有一点儿躲藏与害羞。
孩子们向记者比着“V”字手势
摄影:央广记者王逸群
独龙江乡中心学校校长杨四洋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学校成立当初只有一个老师,而且还是由当时的解放军兼职,学生同样少得可怜。如今,独龙江乡中心学校,小学生和初中生已经达到了近800人,下辖的三个村校的学生也有近100人。
下课了,孩子们做完眼保健操后冲出教学楼、来到操场,在独龙族歌曲的伴奏下手拉手,围成一个又一个圆圈跳起了民族舞,五颜六色的衣服与彩虹色条纹装扮的教学楼相互映衬,校园里充满了勃勃生机。
孩子们在操场里跳民族舞
摄影:央广记者王逸群
家长重视教育
学生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有梦就有希望》是独龙江乡中心校的校歌。作为从原始社会直接走来的民族——独龙族的孩子和其他民族的孩子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享受着平等的教育权利。东奇英老师说,她和其他老师们都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就是要让独龙族的学生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东奇英:“毕业后我考的是学前教育,这边刚好缺一个岗位,可能我想改变一下这边的...那个,就是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为家乡吧。”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好,一切都好”
摄影:央广记者王逸群
作为新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少数民族,作为一个曾经饱尝与世隔绝、贫穷落后的民族,独龙族人民也深深懂得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道理。
如今,从独龙江乡孔当村、迪政当村......每一家人都会把自家孩子取得的奖状贴在屋里最显眼的位置。杨四洋校长告诉我,在奋力追赶的过程中,独龙族把一切最好的都给了孩子。如今,独龙江乡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巩固率100 %。
“控辍保学”清零行动中下乡给家长做工作的杨校长
摄影:杨四洋
孩子们辍学、逃学是最让杨四洋校长头疼的事情之一。虽然刚刚来到学校主持工作一年多,但是为了让那些辍学的孩子们重新回到课堂,过去一年他和老师们不知道有多少次下村给家长做工作,独龙江乡下辖的每个村他都跑了个遍。在他的朋友圈内,还晒着乡政府、村委会、任课老师等等一起下村做工作的照片。
杨校长:“实话实说,现在家长重视教育的程度比原来强多了。我们独龙族的孩子,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孩子越来越多。独龙江九年一贯制学校,是独龙族孩子们学习的乐园,也是独龙族孩子们走向未来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