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山夜景(4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新华社北京5月7日电 题:春晖沐浴宝塔山——写在延安各县整体脱贫摘帽之际
新华社记者孙波、董峻、侯雪静、陈晨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见证又一个历史时刻——
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脱贫摘帽,这标志着延安各县整体脱贫摘帽。这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的最新战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初心。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20世纪60年代的延安城(资料照片);下图为4月25日拍摄的延安城( 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新华社发
精准扶贫、靶向治疗,蹚出一条老区新路
5月的延川县梁家河村,山川披新绿,春色满田间。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下,张卫庞老汉已在自家的苹果园忙活起来。望着初绽的苹果花,70岁的他心里踏实得很。去年,这10亩果园给他家挣了40万元。
脱贫攻坚,换了人间。
张卫庞所在的延川县,人文历史厚重,自然环境却十分艰苦。岂止延川?整个延安都被长久的贫穷所困扰。据史料记载,从明初到新中国成立前的580多年里,延安共发生各类灾害200多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是不完整的。
中共七大会址附近的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脱贫攻坚以来,学校的教学楼从3层扩建到5层,新建了书法室、美术室、舞蹈室等。
“长大了,我要当老师,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出去看世界,改变家乡。”学生贾一敏在笔记本上一笔一画写下这句话。
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小区(4月24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疾病是困扰贫困群众的一大难题。中央扶贫政策瞄准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增加大病救助资源,保证老区人民看得起病、住得上院、病有所医。
延安市安塞区,一个因腰鼓而出名的地方。“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几乎人人都会打腰鼓。但这把腰鼓,李东东一扔就是20年。
父母患病、儿子脑瘫、妻子患癌症……李东东生活陷入绝望。再见李东东,从他嘴里说出的已不再是“愁”字:妻子动手术报销90%的医药费;儿子到特殊学校就读学费全免;他又打起了腰鼓,一年几十场演出,每场收入150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推动延安发展的大手笔相继出台:
——中央和各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62.5亿元,安排项目约1600个。光伏扶贫项目实现13个县区全覆盖、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贫困村全覆盖;
——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第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落地延安;
——各级财政共投入“十三五”易地搬迁资金31.83亿元,建成117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安置点,受益群众1.73万户、5.63万人;
——广州、深圳、西安等7座城市与延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来自发达地区的人力、物力、智力支持不断汇入。
截至2018年底,延安市6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9.5万人告别绝对贫困,贫困发生率降至0.66%。如今,延川、宜川两县脱贫摘帽,延安各县整体脱贫摘帽。
陕西省延安市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合唱社团的学生在进行合唱(4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扎根群众、艰苦奋斗,延安精神照耀脱贫攻坚主战场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延安枣园,“为人民服务”广场。来自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一批学员正在张思德同志的雕像前,齐声诵读《为人民服务》。过往的人们或侧耳倾听,或驻足沉思。
延安,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窑洞之火,照耀着脱贫攻坚战的冲锋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教育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冯冠杰,宜川县集义镇郭东村第一书记。2018年9月的一天,冯冠杰冒雨驾车在赶往产业培训现场会的路上,汽车滑出路面、翻了几个跟头后被一棵大树逼停。
身上几处外伤,当大家劝冯冠杰多休息几天时,他笑着说:“村里还有好多事要做,实在放心不下。”一个星期后,冯冠杰又出现在郭东村。
“白天在想、晚上在梦、天天在抓。”这是延安市委常委、宝塔区委书记刘景堂做脱贫工作的心声。
“爸爸,为什么别人的爸爸都能陪孩子玩,你却总是这么忙?”这是宜川县云岩镇党委书记马伟伟女儿的嗔问。
“娃娃跟妈妈一起扶贫,光荣着呢!”这是挺着大肚子还坚守扶贫一线的宝塔区川口乡刘渠村第一书记王茜的真性情。
……
群众在陕西省延安市中医医院医保结算处进行结算(5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羊群领路靠头羊,致富靠的是共产党”。延安153名县级后备干部到一线锻炼,1784名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派出驻村工作队1546个,3.74万名干部开展联户帮扶。
两年前,党史读物《历史的转折——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一书热销起来,一年里加印了3次。这本书的作者、延安大学教授谭虎娃说,今天的人们,仍旧渴望从党的奋斗历程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脱贫攻坚战的战场上弥足珍贵。
“我的奋斗还没有结束。”耄耋之年的南泥湾村老党员侯秀珍,现在每天还要下地干活。56年前,侯秀珍唱着《南泥湾》嫁到这里。几十年里,她带着全村妇女上山种树、开沟挖塘。
“陕北的好江南”如今青山、稻田、荷塘环绕,林下养殖产业颇具规模,贫困户家家都有产业。侯秀珍想把自己家办成村里的陈列室,继续讲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故事。
刚大学毕业的王曙辉扎根农村成了洛川县黄连河村第一书记,“坐上村民的炕头,才更深刻明白了责任的含义。”延安精神让他经历了蜕变。
延安人身上,奋斗的劲头从未消失。
腰鼓手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南沟进行一场山地腰鼓演出(2018年10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踏上全面小康新征程
“在发展中要坚决守住生态红线,让天高云淡、草木成荫、牛羊成群始终成为黄土高原的特色风景。”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掷地有声,坚定了老区人民的生态建设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生态建设进一步提速,植被覆盖度提高到现在的81.3%。卫星遥感图上的绿色边界一路北上。2016年,延安获评国家森林城市。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延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发挥畜牧业、林果业优势,深化农副产品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陕西顶端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前,年轻员工裴小芳正在对着手机做直播,选果、包装全过程在线上一览无余。去年,这家洛川县网上销量最大的苹果企业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60多家贫困户由此有了稳定的收入。
分级分选等产后整理、56条现代化智能选果线和102万吨冷气调库的应用,让延安苹果产业告别按袋卖的低廉境地。
为了能让贫困户减少自然灾害和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延长县推出“苹果+期货”,为农户的苹果上了价格保险。“这是在贫困地区先行先试的成果,以后将推广到更多品种和其他贫困地区。”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到延长县挂职副县长的熊鹏说。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贺坪村村民李东东在自己刚装修完的安置房里整理物品(2018年11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山地苹果,沿黄红枣,川道大棚,沟道养殖……在产业扶贫东风劲吹的同时,制约延安发展的短板一块块补上:
路越走越宽——2015年以来新修、整治道路589处、2551.8公里,建制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
网越铺越广——延安实现全市贫困户广播电视全覆盖,全市农村4G通信信号全覆盖,行政村光纤覆盖率达80%以上。
水越来越畅——建成各类饮水工程3082处,受益人口88.95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为延安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武汉光谷、腾讯众创等一批创新创业平台落地,华为云计算等445家新经济企业落户。
为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2017年底延安整合了28个部门的106项审批事项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将数十枚公章变为“一枚公章管到底”。
“大囤子圪堆小囤子满,好日子赛过山丹花红。”如今的延安人,虽然不愁吃不愁穿,但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仍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考题。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延安人的脱贫攻坚战没有鸣金收兵。
“扶贫力量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扶贫投入只会增加不会减少。”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说,“我们要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整行装再出发!”
巍巍宝塔山将继续见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延安儿女不断奋力前行,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革命圣地延安告别绝对贫困
新“西行漫记”:“洋记者”眼中的“革命圣地”之变
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的金色稻田(2018年9月12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2000年延安市遥感植被覆盖度图;下图为2018年延安市遥感植被覆盖度图。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交里乡太泉村的果园里,村民在分拣苹果(2018年10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山地苹果园(2018年5月24日无人机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化子坪镇河西沟湖羊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在喂羊(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境内包茂高速公路盘道(5月5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