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要闻

福建长汀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 滴水穿石 点绿成金(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4日09:50 来源: 人民日报

雨润山林,马尾松漫山遍野,苍翠依旧,无患子的新绿夹杂其间,漫向远方。站在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的一处山头远眺,满目葱茏,绿色仿佛从未离开。

若把时间坐标拉长,你会看到另一个长汀:赤岭荒山,难见草木,雨水裹挟红土,在山岭间划出道道“伤痕”……上世纪80年代,长汀水土流失面积占比高达31.5%,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山峦起伏依旧,河道蜿蜒不改,而今长汀面貌已然天翻地覆。巨变背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注脚,是绿色发展的拔节之声。

昔与今的巨变

即便只能从年长一辈的记忆中拼凑长汀以前的模样,其画面之暗淡,依然令人唏嘘。

“到处是光秃秃的荒山,听不到鸟叫。”长汀县林业局原局长巫成火,儿时拎一个轮胎上山,就能从山头滑到山脚——类似大西北沙漠里的“滑沙”,居然成了这个南方山区男孩的游戏记忆。

“山上红土裸露,一下大雨,雨水就卷着泥土从山上滚下。”作家北村在长汀县河田镇长大,至今也记不清到底经历了多少次洪水,“那是令人不安的记忆。”

长汀处于我国南方红壤区。红壤土质疏松,且含沙量大,一旦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水土流失。由于人口稠密、燃料匮乏、采伐无度等等,长汀水土流失已历百年。据1985年遥感监测数据,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多达146.2万亩。最为严重的地区,夏天阳光直射下,地表温度可达70多摄氏度,被当地人称作“火焰山”。

支离破碎的,不仅是生态。

“三天日头晒裂田,一场洪水黄泥田。”本世纪之初,种粮大户傅木清回家种地,遇到的头等难题就是水——头一年等水插秧,足足用了40多天,田怎么种?

田里没水,山上没树。上世纪90年代,种树能手赖木生到河田镇的山头开荒栽果树,一看傻了眼——薄薄土层下尽是砂石,连草都没有,树怎么栽?

贫穷与生态脆弱相伴而生,出路在哪?

“用绿色赶跑贫穷!”长汀人开始了对百年水土流失的绝地反击。

本世纪初,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关心下,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被列为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2011年以来,习近平同志又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迈向攻坚决胜阶段。

滴水穿石。生态接力数十载,长汀的赤岭荒山之上,绿色开始顽强生长。

如今,穿行于长汀,青山夹道,草木繁茂,目力所及之处,明显连片的水土流失地貌已难找寻。据统计,2000年至今,长汀的水土流失面积从105.66万亩下降到36.9万亩,水土流失率从22.74%降低到7.95%,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则由59.8%提高到79.8%。

美与富的共赢

作家北村,眼下成了长汀特色农产品的“代言人”,每日翻山越岭,追鸡赶猪,自称“寻宝”,其实寻的是“美味”——借助自己的网络人气和电商平台,让家乡山山水水中最生态的天然食材,走向全国。

名气最大的自然是“河田鸡”,长汀特有,稀土带散养,肉鲜而韧。“要是没有长汀的生态变化,没有好山好水好树,河田鸡哪能大规模散养?”北村说。

已近春播晚期,傅木清不紧不慢:“机插快,水也不愁,只要10多天,3000多亩的早稻秧苗肯定能移栽完。”

这些年,山绿了,水多了,傅木清再也没为浇田发愁,自家流转的水稻种植面积扩至3000多亩,带动合作社成员种粮已超过6000亩。效益也水涨船高。过去单季稻,每亩最多产粮600斤,如今种上双季稻,一季稳稳1000斤以上。“如今的长汀,成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当年哪能想象?”傅木清说。

荒山披绿,凝结着长汀人的艰辛与汗水,如今,绿色开始回馈长汀。

赖木生算得上是最早一批受益者。当年,县里鼓励承包荒山,赖木生最多时种了1300多亩果树,上世纪90年代年收入就超过30万元。

头脑灵活的人,试着搞起林下经济。策武镇南坑村村民袁廷云,就在油柰林下套种起了西瓜。丰收头一年,袁廷云夜里跟妻子在家数钞票,边数边抹泪,“那时候哪里见过这么多钱!”

绿的是荒山,鼓的是腰包。

据统计,2012年以来,长汀全县新增经果林1.56万亩,新种植经济作物1.3万亩,如今仅油茶种植规模就达17.8万亩,产值超过1.6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汀累计脱贫3.5万人。去年12月,长汀成为福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首批实现脱贫摘帽的县之一。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更多的生态“溢出效应”,在长汀显现。医疗器械产业“无中生有”,已有46家企业正式签约,正在成为长汀又一主导产业。“医疗器械产业对生态环境要求高,没有这个前置条件,就算招商的诚意再大,企业哪愿意过来?”长汀县委书记廖深洪说,生态美与百姓富,共生共赢,相得益彰。

量与质的转换

虽说长汀水土流失面积尚有36.9万亩,却已是碎片化分布。车辆在山岭中盘旋起伏,长汀县水保局局长岳辉指路,才找到几处现存的水土流失“斑块”。

岳辉一旁指点:有的是历史遗留,有的是修路造成,还有的是丧葬建坟所致,成因不一,治理措施也得多样。

“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依然相对较弱。” 在廖深洪看来,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远未到可以松口气、歇歇脚的时候,必须继续向纵深推进。

今年1月,福建省委下发文件,提出全面深入推进长汀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到2020年底将其水土流失率降至7%以下。长汀县进一步细化:力争到202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万亩以上,减少水土流失面积4.64万亩以上,水土流失率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

“进则全胜,不进则退。”攻坚阶段,要的是更细的办法,更高的质量。

“历史存量‘斑块’得继续压缩,增量既要及时覆绿,更得严格控制。”岳辉介绍,人为因素造成的流失“斑块”面积,目前占比约47%,关键在于改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

林分结构得优化。以前重覆绿,如今重“固”绿。马尾松是水土流失治理的功臣树种,但抵御火灾和病虫害能力差,涵养水源能力低。河田镇露湖村补植的1000亩阔叶林,长势喜人。林分改造后,村里又顺势在林下种起了药材远志。“今年规划种植100亩,为的是不砍树,也能富。”村支书罗群英说。

土壤肥力还要增强。位于三洲镇的优旺生态农业公司,脐橙种植面积1500多亩,去年光有机肥就用了上千吨。“政府只补了3万块,能不能再加大点力度?”负责管护工作的赣州人洪海生有期盼。

从有到优,从量到质,不变的是绿色发展理念,一以贯之,更加清晰。

早在中央苏区时期,长汀就曾是“猛烈开展大植树运动”“增植树木保护山林”的实践地。新中国成立后生态接力数十载,长汀历届县委和县政府都把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政治责任,一任接着一任干。历经水土流失治理的万千艰辛,享用“绿水青山”带来的“金山银山”,如今的长汀,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岁月早已爬上了赖木生的双鬓,最近几年,这位65岁的造林先锋开始缩减种树面积。“虽然自己种的树越来越少,可周边的绿色却越来越多,心里越来越舒服。”

长汀人的生态接力,还在继续。

绿色奇迹背后的生态自觉(记者手记) 

行走长汀,回望其“山光水浊”的过往,感受山河披绿的当下,记者禁不住思量: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才能书写出这样令人惊叹的绿色奇迹?

这不是自然伟力下的沧海桑田,这是生态自觉下的“人定胜天”——经历过严重生态赤字下的步履维艰,才愈发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难能可贵,才更加真切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法则。滴水穿石数十载,我们看到了当地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持之以恒,看到了当年拓荒者们“愚公移山”式的毅然与决绝,更看到了如今干部群众“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信心与决心。他们的信念朴素而又深刻,有好生态,才有好日子。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眼下的长汀,发展的底气更足,发展的思路更明。他们小心翼翼地呵护来之不易的每一片绿色,也更加懂得从绿水青山之中找寻发展的金钥匙。随着对生态文明理解的不断深化,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生态美、百姓富”的新长汀——当年,他们用绿色赶走贫穷,未来,他们还将依靠绿色拥抱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滴水穿石 【纠错】编辑:袁君子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