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欢迎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外方领导人夫妇及嘉宾。这是习近平和彭丽媛同外方领导人夫妇及嘉宾合影。 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中国日报网5月15日电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今天,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大会旨在搭建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作为立足亚洲、面向世界、共话文明的平台,全球各界人士都对这次盛会寄予了厚望。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罗世礼(Nicholas Rosellini)在《中国日报》撰文称,正如上个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所展示的那样,中国对与世界分享发展经验持开放态度。而本周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又为各国分享发展经验和文化知识提供了一次机遇。
罗世礼指出,从新月沃地到印度河流域,再到黄河流域,世界上最早的一些文明发端于亚洲。千百年来,繁荣多样的亚洲文明孕育了科技创新,促进了地区和全球贸易。纵观千年来亚洲各国在丝绸之路等古老交通要道上的交汇和互动,我们应该加深认识和了解单一文化如何在相互交汇中不断丰富,在文化交流中生成的共同价值观又如何反过来滋养了世界。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罗世礼。资料图片来源:新华网
罗世礼进一步指出,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跨文化交流和共同价值观是实现共同繁荣的渠道,但在当今政治格局中,在一些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内向型,谈论的是筑起高墙,而不是架设文明沟通桥梁的情况下,如何继续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变得尤其紧迫。
参加了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天的世界面临大的转型期,既是机会也会有困难,要通过对话来解决。本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不光邀请了亚洲各国嘉宾,也邀请了西方国家的代表来参与对话,这更是彰显出亚洲文明本身的开放特质。
“不光是亚洲文明,世界文明也是多样性的,这种多样性是客观的。文明之间需要交流。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明都是平等的,如果认为自己的文明高人一等,那是很愚蠢的。”郑永年说,“在平等的基础之上互鉴,互相学习,其目标最终还是要发展。”
中美强基金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何立强 (John Holden) 在亚洲文明对话会议的小组会议上称,文化差异无处不在,这其实有着积极的意义。 “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将有助于各国减少外交、经济和政治冲突和摩擦,实现共赢。”
何立强指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必须加强合作和共同努力。 “因为文化的活力不是来自对不同文化的拒绝和抵制,而是来自对不同思想和观念的吸收和容忍。”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不久后,何立强到访汶川灾区。受访者供图
他还提到,人类历史的过去和现在都充分证明,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可以从交流中获益。合作应该成为美中两国的首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家,双方应搁置分歧,寻求通过对话解决涉及双方利益的问题。
英国东亚委员会秘书长麦启安(Alistair Michie)对《中国日报》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将讨论亚洲文明如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领导作用。
麦启安说,这次大会促使他这名英国人思考亚洲近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在过去40年中,亚洲发生显著变化,而中国遥遥领先。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实现了现代化。
麦启安指出,中国强调各国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学习,2012年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对通过不同文明对话促进全球社会形成“命运共同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麦启安还补充道,当今世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通过所有文明的密切合作才能解决这些挑战。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这些来自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政策理念都让他对可持续和平的世界充满希望。
菲律宾大学亚洲中心院长乔夫•桑塔利塔(Joefe B. Santarita)认为在当今时代,亚洲文明和亚洲价值观对于促进全球和平和发展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桑塔利塔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说: “在学会如何在信任的基础上共同努力、推动全球化方面,亚洲价值观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根植于亚洲文化和历史的亚洲价值观,以共识和稳定、社会和谐为核心理念。在世界面临保护主义和恐怖主义等挑战的当下,这些理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5月13日,观众在“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上参观。该展览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系列文化活动之一,共展出文物400余件。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