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党巴村村支部副书记(挂职)兼村团支部书记冲郎加。本人供图
大学期间,冲郎加学习的是藏语言文学系初等教育(藏汉双语)专业,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毕业后,他将会成为一名老师。
然而,毕业季来临,冲郎加在校园里无意间看到了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宣传海报。“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看着展板上的几行大字,冲郎加觉得热血沸腾:“那就是我想做的、也应该要做的事!”
“我也是从贫困的农村走出来的,通过国家的助学金和贷款上了大学,所以我希望自己也能帮助其他人,也希望通过志愿服务来报效祖国,为国家做贡献。”没有任何犹豫,冲郎加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
2016年,大学毕业的他来到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党巴村进行驻村帮扶工作。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角的党巴村是整个甘孜地区最偏远贫困的地方。这里山坡陡峭、石头遍地,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全村85户村民有一大半都是建档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仅有2000元。
冲郎加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来到村子里的情形:真是吃了一鼻子的灰。“因为是土路,一刮风整个空气里弥漫的都是灰尘的味道,鼻子、嘴巴、眼睛、头发全都不能幸免。”冲郎加说,“基础设施很落后,村里人出门基本靠步行或者驴车、牛车。村民的‘等靠要’思想也比较严重。”
而这些却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此行的目标:一定要努力让党巴村发生改变,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冲郎加(右)为村里的贫困户送去慰问品。本人供图
扶贫工作开展起来绝非一帆风顺。许多村民对这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表示怀疑:没有基层经验,肯定也不懂基层工作,怎么把事情做好?
面对质疑,冲郎加并未气馁。搞调研、讲政策、办夜校、引产业、修路建房……他用一个个实际行动,为党巴村带来了脱贫致富新希望。
如何摆脱“主要靠扶持”的脱贫模式,让村民真正自己富起来?冲郎加陷入深思。
这时,省里新来的扶贫队员为他带来“一剂良方”。
原来,队员们通过调研,发现当地的环境比较适合种植原产于天山脚下的雪菊。这种雪菊亩产值达上万元,收益是种小麦的十倍,而且已经在邻村试点成功。
他们本打算在党巴村推广,没成想却碰了一鼻子灰。
“雪菊是花,花怎么可能卖钱?你们不要瞎搞!”
“我们本来就这么点儿地,不种粮食,如果赚不到钱你们怎么负责?”
“还是种玉米和麦子稳妥!”
……
村民们祖祖辈辈都靠种粮食为生,他们并不相信,花居然也能卖钱。
游说无果,扶贫队员们都感到有些沮丧。而冲郎加知道,村民们之所以不相信,是因为此前从来没有过这种认知。“我们藏区花很多,但都不是卖钱的,要让他们相信雪菊能卖钱,就得有人站出来用实际收益告诉大家这件事情是真的。”冲郎加说,“必须有人做出第一步,用事实来转变大家的思想观念。”
冲郎加(右)和村民一起查看雪菊长势。本人供图
说干就干。他从村民阿扎叔家借来半分地,首先在村里种起了雪菊。“我不能让村民冒这个险,只能以身作则。”
4月底播种下去的种子,到了7月中旬已经“大获全胜”。“产量、药效都很好,能卖到很不错的价钱。”冲郎加捧着一把把晒干后的金黄色花朵耐心地劝导村民:“如果实在不放心整块地都种雪菊,可以先试着在屋旁的空地、坝埂上种,你们的房前屋后都是金子啊!”
为了解决村民对于雪菊种植技术和销售前景的担忧,他还特意开设课程教授雪菊的种植方法,并和扶贫队员们联系好成都的一家公司,与村民签订种植雪菊的保底收购协议。
有了收益保障,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在田间地头“侍弄”起了雪菊。今年,冲郎加帮扶的另一个村子郎翁村也加入了种植雪菊的大军中来。“两个村加起来差不多有七八十亩。”冲郎加说,“雪菊种植并不麻烦,采摘也很简单,老人和小孩也能做,并不需要很强的劳动力,大家都愿意种了。”
冲郎加在夜校上向村民推广雪菊种植。本人供图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由于地处山区、交通闭塞,村里的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就连一些“90后”的青年人也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所以,每月两次的夜校是冲郎加一贯的坚持。
宣讲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教授科学种养殖方法,普及卫生知识、交通知识……冲郎加每个月都会利用空闲时间把村民召集起来进行学习。
除此之外,他还十分关注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在宣传国家教育帮扶政策的同时努力为村里的贫困学子寻求社会爱心帮扶。
由于工作忙碌,三年间,冲郎加很少有时间能够陪伴父母,他们一直很支持儿子的工作,每次通话都叮嘱他要努力工作,为国家、为百姓多做些贡献。
冲郎加(右)和村民在一起。本人供图
如今,党巴村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不仅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还获得了2018年度省级“四好村”的荣誉。
种雪菊、养鸡、扩展果园……虽然志愿期接近尾声,冲郎加的工作比以前更加忙碌:忙着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希望在最后的日子里,能给尽力为村民们做更多的事。”他说,“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