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6月10日电 题:做好生态“加减法”得出长江“洁净美”——湖北推进长江生态建设实践
新华社记者徐海波
走进长江之滨的湖北省武穴市田镇郭冲社区樟树下垸,沿路挺立的太阳能路灯下,农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缓坡上,家家门前有绿色,户户转角有花意。眺望不远处的长江,涌起浪花,翻起波涛,一股股清风夹带着丝丝江水的味道,迎面而来,令人心生闲适之感。
这个紧临长江的小村庄,倚山面江,许多村民家推开窗户就可以看看滔滔的江水。便利的水上交通和丰富的矿石资源曾造就这里繁荣的“石料经济”,但生态环境却日渐恶劣:植被破坏,灰尘蔽日,鱼米之乡成为“光灰”之地。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郭冲社区党支部书记郭建新告诉记者,当时,樟树下垸有着不少农村的通病,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随意流淌,一堤之隔的长江也难免遭殃,到江边玩耍的孩子也越来越少。
樟树下垸的改变,得益于湖北省正在大力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拥有1061公里长江干线的湖北,去年6月初全面打响长江大保护十大战役,着力开展沿江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非法码头整治、非法采砂整治、饮用水源地保护、沿江企业污水减排、磷石膏污染整治、固体废物排查、城乡垃圾治理等。
经过一年多的“长江大保护”,湖北交出了一份生态“绿账本”:完成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101家;腾退长江岸线150多公里;完成58个泊位岸电建设,完成50%以上已建集装箱码头岸电设施改造;181个长江入河排污口被关停封堵或并入污水处理厂;长江沿线8市州查获各类涉砂船舶699艘次,汉江沿线整治涉砂船舶1000余艘,共办理非法采砂案件571起。
做好减法的同时,湖北同样认真做好“加法”。湖北省提出,以秦巴山、武陵山、大别山、幕阜山等生态功能特征明显的山系为主,加快荒山造林,特别是加快推进长江两岸造林绿化,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今年春天,湖北省启动了长江两岸造林绿化三年行动,计划在2020年底前完成造林绿化任务74.8万亩。
“这是修复长江生态的一项重要举措。”湖北省林业局局长刘新池说,新时期,推进长江两岸造林绿化,不是搞单纯的锦上添花式景观绿化,而是以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为主攻方向,以增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防治水土流失为重点,突出修复森林生态功能,加快构建长江流域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生态系统,确保长江一河清水永续利用。
“把生产岸线变成生态岸线。”宜昌市林业局局长周京指着三峡大坝下游长江江边的一个植树现场说,这里原本已拟定为沿江开发的建设用地,现在已调整规划方案,已成为义务植树基地。
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接合部,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最敏感、最重要又是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宜昌在全省率先启动长江岸线生态复绿工程,在长江岸线复绿88公里、支线岸线180公里,累计完成全域生态复绿面积50318亩。
长江有净水,沿岸有绿景。湖北省表示,将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着眼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加法与减法、治标与治本的关系,用好长江大保护“辩证法”,还母亲河一江碧水、两岸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