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全球知名指数编制公司富时罗素宣布,2019年6月份起将正式开启中国A股纳入其旗舰指数富时全球股票指数系列的第一步,第一批次的纳入因子为5%,将于2019年6月24日(下周一)开盘后正式生效。
截至目前,已经有三大国际指数公司对A股敞开了大门。纳入明晟指数已经实现,今年5月14日明晟公司(MSCI)已经如期公布了A股纳入MSCI比例首批从 5%提高到10%的扩容名单;A股纳入富时罗素指数即将在下周一开盘正式生效;而纳入标普道琼斯指数也将从今年9月23日市场开盘前生效,纳入因子为具体A股标的可投资市值的25%。
在全球金融市场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形势的当下,富时罗素纳入A股的这一举措无疑是对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有力推进的最好证明。
很多投资者觉得疑惑,为什么在近两年内,国际三大指数公司纷纷纳入A股?分析其中缘由,需要放在资本市场的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来看。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市场的全球一体化成为了国际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基本趋势,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对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我国A股市场国际化进程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从本质上来看,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是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分散风险的目标,这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资本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所以,加快A股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也成了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一直保持的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纷纷放松金融管制,降低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允许资本跨国流动。这是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结果。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GDP还是进出口贸易等各方面的经济数据,都有非常大的体量。而作为实体经济重要辅助和体现的证券市场,相比世界一些发达国家,还存在发展不足、相对封闭、效率不足、制度不规范等问题。
为了达到与世界金融市场接轨的目的,需要不断地完善A股市场。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在计划经济逐步脱胎换骨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企业所有权等问题与发达国家存在差异,早期在股市的运行中还存在着许多限制和问题。
为了适应国际化的要求,在过去的近二十年时间,A股市场先后经历了股改、QFII、RQFII等一系列的变更和调整,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强;从建设沪港通、深港通,再到沪伦通,A股市场在不断开放的进程中日趋完善和成熟;同时,监管部门也出台各项细则,加大对市场乱象查处力度,基本实现首次公开发行(IPO)正常化、常态化,市场化程度得到提升。此前受到国际指数机构诟病的市场过度干预、股票停牌率高等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
国际三大指数公司纳入A股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大概历经了四年多才成功“入摩”。“入富”的道路同样也不平坦。2016年和2017年,富时罗素还拒绝将A股纳入其新兴市场指数,但是到了2018年,A股第三次冲刺富时罗素指数时,终于获得认可。
总的来说,国际指数巨头公司纷纷纳入A股,一是说明A股国际化进程加快,纳入相关国际指数的时机已经成熟;二是国际指数公司也需要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A股为自己“锦上添花”,以使指数更加完善。未来获得更多国际投资者的认可,则更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