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毒品,下一站不再是地狱,而是幸福的人间;明天,将迎来新一轮朝阳升起……”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每年此时,各地都会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及其它多种形式集中开展禁毒宣传活动。
凡是大事,皆有源头。1987年6月,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由138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参加的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会议提出了“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与会代表一致同意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同时号召全球人民共同来解决毒品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一些地区处于贩毒活动高发期,吸毒问题加速蔓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贩毒活动日益隐蔽化和复杂化。同时,新型的合成毒品有着明显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特性。诸多明显的趋势都已经表明,禁毒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
全球化的维度,注定了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理念,就必须从安定繁荣的源头上重视禁毒工作,并把它上升为国家行为。对于此,我们既有言,更有行。
禁毒,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人民战争。习近平总书记曾对禁毒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完善治理体系,压实工作责任,广泛发动群众,走中国特色的毒品治理之路,坚决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
力量源于人民,变化在于人民,成果惠于人民。
历史的成功经验昭示着我们,依靠人民、发动人民是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法宝。禁毒工作注定是一个长期艰苦的战役,人民是我们夺取这场胜利的强有力后盾。而在禁毒这场人民战争之中,青年当有所作为。
据了解,全国现有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很大一部分。其中,绝大部分青少年是在不了解毒品危害性的情况下染上毒瘾的。吸毒人员低龄化,让原本的栋梁之才成为枯木朽株,无法堪当大用。这是个体的不幸,更是社会的损失。
在受害者和拯救者的角色转换之中,差别不在于几字之差,而在于青年群体对于禁毒工作的认知和参与——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教育、文化等各种手段,不断提升青年自我的识毒、防毒、拒毒的意识和能力。当然,愿景勾勒总是美好的,但它的形成并非是凭空想象。追本溯源,青年对于禁毒工作的态度尤为重要:是谈毒色变还是付之一笑、是认真对待还是事不关己……态度决定一切。青年怀有这种“禁毒有我”的鲜明态度,它蕴藏着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决定力,是打赢禁毒这场新时代人民战争的关键。
缉毒干警、青年志愿者、在校学生,甚至是神秘莫测的“朝阳群众”……很多和禁毒工作有着直接或者间接关联的青年,他们的态度和行动,都是我们赖以仰仗的力量。多一份年轻的力量参与,我们就多一份打赢禁毒战役的胜算。知易未必行难,对于青年而言,与禁毒有关的日常,不是要像《破冰行动》那样深入虎穴,更多的时候,只需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
“罂粟能提炼出毒品,我国法律规定严禁随意种植。”这是今年宁波中考的一道科学考题,考的是有关禁毒方面的知识。据了解,这是禁毒知识连续三年进入宁波中考,旨在告诫学生吸毒是违法的,种植可提取毒品的植物也是违法的。科学也是一种态度,它关乎价值观念的养成。在中高考这样的“青春战场”上罗列出一道有关禁毒的试题,不啻是在年轻人心目中厚植一大片禁毒的认知土壤。这样的举一反三,不妨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