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要闻

秦岭深处的未雨绸缪:脱贫之后这项工作同等重要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6日14:31 来源: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甲铸)当前脱贫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既有啃下“硬骨头”的艰巨任务,也面临边缘户返贫的现实压力。想要如期打赢这场硬仗,如何巩固脱贫成果与“攻坚拔寨”同等重要。

陕西省佛坪县地处秦岭南坡腹地,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8年9月退出贫困县序列。到去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652户,已脱贫户2498户,未脱贫户154户共188人,贫困发生率0.7%。

7月3日至4日,记者在佛坪县三个已“摘帽”的村庄采访发现,尽管已经成功脱贫,但在面对如何确保脱贫质量经得起考验这一问题上,当地干部群众并没有松懈,他们未雨绸缪,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多举措壮大村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成果,不仅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也正在为进一步实现乡村振新夯实基础。

“只有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脱贫成果”

发展产业不易,发展扶贫产业更难。距佛坪县城约10公里的银厂沟村依山傍水,在过去却只能靠天吃饭,贫穷落后。2017年之前,村里连一条像样的硬化路都没有,关键问题就在于没有找到一条可持续的致富之路。

“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55人,其中已脱贫户23户54人,在册贫困户1户1人(五保户)。”村党支部书记马光明说,全村2018年人均纯收入10400元,但是在收入比例上,外出务工收入依然占到一半,“这个比例在之前还要更高,对村民来说,打工是不可持续的,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合适的产业,围绕壮大村集体经济来稳固村民的收入。”

突破口被村里一个叫姜东的返乡创业青年找到了。

在佛坪,有着漫山遍野的棕树,很多就生长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姜东此前在江苏一家酒店打工,经常有顾客反映酒店的床睡着不舒服,这让他萌生了回到家乡制作棕树床垫的想法。2014年,姜东回到佛坪创办了自己的专业合作社,不仅吸纳农户在合作社入股,还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在这家专业合作社里,村集体开始以厂房入股,后来在帮扶单位中央网信办的协调帮助下,又筹措了100万元以村集体的名义入股,帮助姜东进行新厂区建设,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共建。另外,中央网信办还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合作社入驻电商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到2018年,合作社年产值已达700多万元。

“村集体经济壮大之后,就可以给村民分红,除就近务工、发展种养殖业之外,这样就找到一个长远的可持续增收路子。”马光明说。

同时,在中央网信办的积极帮扶下,银厂沟村还争取到某电商平台300万元的投资,进行村民老旧房屋改造,借助西汉高铁开通带来的客流,发展民宿和乡村旅游。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前期的土地征收。在马光明的设想里,这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另外一条路。“只有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下一步的乡村振兴。”他说。

只有有了自己的产业,脱贫工作才有底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除了满山遍野的棕树,秦岭佛坪境内的宝贝还有很多,比如香菇。

耖家庄村距佛坪县城12公里,境内地势较高,是典型的高山村,共228户679人,2017年初有贫困户38户91人,到2018年全村脱贫摘帽时,仅剩余贫困户3户3人。但是和脱贫摘帽相比,让耖家庄村民更为欣慰的是,他们找到了适合的产业,有了更为稳定的收入,以及看到了更为先进的科技支撑。

自古以来,香菇种植一直都是当地的传统产业。2018年,立足这一传统产业,耖家庄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吸收全村农户入社,建成了一个占地面积3200平米的袋料香菇生产基地,成为耖家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支柱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耖家庄村的帮扶单位之一,陕西省网信办在2018年底为村里争取资金65万元,在袋料香菇生产基地建成了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更加提升了生产基地的效益。

所谓智慧,就是工作人员通过现代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模式,不再需要人进入到大棚,而只通过手机、计算机等互联网终端,监控各项生产指标,就能掌控香菇的生产全过程。陕西省委网信办驻村工作队队员王根平介绍说,“智慧农业试点示范项目的实施,为食用菌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创造条件,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原料使用率、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益。”

“大棚产能30万斤,年产值130万元左右,这个项目的实施,预计可以让大棚收益提升20%,对巩固和提升脱贫工作来说,就是建立起了长效机制。”王根平说。

耖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高见说,只有有了自己的产业,脱贫工作干起来才有底气。

让全村群众在产业发展中长期受益

佛坪县城以北10公里处的沙窝村,因为村内有大熊猫等保护动物,158种珍稀植物,天然溶洞、瀑布等自然山水风景,和红二十五军旧址等独特的人文景观,是陕西省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也是首批启动的国家级旅游扶贫示范村。2014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170人,已累计脱贫48户163人。目前,在册贫困户6户7人,2017年末脱贫“摘帽”。

以旅游项目为例,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沙窝村不仅已经建成了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山茱萸观光园停车场、农耕文化体验区水车造景、垂钓鱼塘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还实施了沙窝移民安置点吃住一条街,旅游环线沿线小品景观,绿化、亮化工程和沿线棚户区改造项目等,“秦岭四宝”主题旅游区项目、田园综合体等项目也即将实施。

产业方面,目前全村发展山茱萸6500亩、板栗350亩、猪苓5万平方米、天麻1万平方米、中蜂1470箱,还建成千亩山茱萸园1处、猪苓示范基地2个、冷水鱼养殖场2个、农村专业合作社6个、家庭农场4户。2018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收益17.74万元,并于年底为43户股民每股分红340元。

村民段昌鹏一家从2012年开始经营农家乐,他告诉记者,如今每年仅凭旅游一项就可以实现20万元左右的纯收入。另外,山茱萸、猪苓等中药材收入也超过10万元。

对于这样一个已经脱贫的“明星村庄”来说,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同样需要在项目和产业上继续下功夫。

沙窝村所在的长角坝镇党委副书记李昌学介绍,沙窝村未来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明星村,要着力打造特色养殖(中蜂、冷水鱼)、药业种植(茱萸、猪苓、天麻)、干果园林(板栗、核桃)、旅游服务四个产业带,集中力量发展集体经济,让全村群众在产业发展中长期受益。

脱贫 【纠错】编辑:李祖钰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