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亚洲——在中国的旅行》
《中国之行》
《亲爱的中国》
开栏的话
70年风云际会,新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举世瞩目,众多国际友好人士见证了沧桑巨变。自本期起,本版推出“书写新中国故事”栏目,以国际友好人士的视角,讲述他们对新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中意友好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就让远隔万里的中国和古罗马联系在一起。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在中国广为人知。20世纪下半叶,卡洛·卡索拉、弗兰克·福尔蒂尼、戈弗莱多·帕里塞等多位意大利著名作家也曾来到中国,著书记述旅行中的见闻。在对中国多地的参访中,作家们亲身观察、接触和感受中国,在旅途中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这印证了意大利著名作家莫拉维亚的话:“友谊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志同道合的结果。”
“他们与意大利矿工的想法没有很大不同:他们有同样的需要,同样的渴望……”
1955年,卡索拉和福尔蒂尼所在的文化代表团共18人,来到中国进行访问交流。访问结束后的1956年,代表团团长皮埃罗·卡拉曼德雷在其主办的期刊《桥》上推出一期《今日中国》特刊,开篇由老舍先生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作序。随后,两位作家分别出版了游记《中国之行》和《辽阔亚洲——在中国的旅行》。
在《中国之行》这本游记中,卡索拉讲述了在北京、沈阳、杭州和广州的旅行。他在北京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参观名胜、观看国庆庆典。卡索拉关注新中国的方方面面,非常关注普通中国民众。例如,他对北京人的印象很好。他这样写道:“没有比北京人更礼貌的人群了,你不会被推搡,也不会被胳膊肘子碰到。最重要的是,不会有人打扰你……”寥寥数语,中国人友好、和平、礼让的形象浮现眼前。这个形象既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气质,也展现了新中国民众的美好风貌。
在煤矿的地下矿井中,卡索拉仔细观察中国矿工,把他们同意大利马雷马的矿工联系起来。“这里的一切我都能认出来,连矿工的背影都似曾相识。我确信,如果我能与他们深入交谈,我将发现他们与意大利矿工的想法没有很大不同:他们有同样的需要,同样的渴望,同样的职业自豪感,同样的团结精神……”卡索拉曾经调查过马雷马矿工的情况,并与他人合著《马雷马的矿工》。他将自己对意大利矿工的关心和情感投射到中国矿工身上,通过近距离观察,明显体会到中意两国劳动人民共同的优秀品质和进步精神,跨越了地理距离和国籍差别。
这些认识,源于卡索拉对劳动人民一贯的关注与亲近。他的小说多以普通人为主人公,因此他的中国游记也将视线聚焦在中国矿工、工人和农民等普通人身上。作家以同理心推己及人,由意大利人民推及中国人民,无形间拉近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心理距离。
“在这里,在这张桌子前,我们意大利的农民一定会有回家的感觉”
福尔蒂尼的游记《辽阔亚洲——在中国的旅行》像一本日记,按访问时间顺序排列。每一章分为多个小标题:一段经历、一个中国人、一种现象、一段思考等。书中的中国篇充满真挚而丰富的情感,文笔亲切感人,语句间流淌着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
福尔蒂尼对新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记录下与中国农民面对面交流的场景。在农村用过午饭后,他写道:“大家谈兴正浓,笑成一片。有人提议,让所有在场的中国农民写几句话送给意大利的农民。此刻,意大利并不那么遥远,我觉得这些农民和我们的农民一定能够相互理解……在这里,在这张桌子前,我们意大利的农民一定会有回家的感觉。”中国农民好客和爽朗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在亲身交往中,福尔蒂尼对朴实的中国农民产生了真挚的情感。在作家看来,意大利农民同样好客爽朗、感情丰富。他对中国农民的理解来自他对本国农民的理解。
基于理解,才能共鸣。福尔蒂尼与中国农民告别的场面十分感人:“我们再也见不到面了。他们知道我们会记住他们的,他们也会记住我们的。……‘再见啦,再见啦’,他们反复与我们告别,紧握我们的手。虽然我们的车子已经远去了,所有的人都还在那儿惜别。”
阅读这些深情优美的文字,我们仿佛看到异国友人依依惜别的景象,那一声声“再见啦”回响在耳边,那握手不舍的情景如在眼前。我们几乎看见眼泪在闪亮,路上的扬尘正弥漫在视野……
“他们徐徐地划桨,那样子就像威尼斯的船夫”
1966年,帕里塞作为特派记者来到中国并写下多篇文章,发表在意大利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晚邮报》上,之后集结成书,以《亲爱的中国》为名于同年出版,并于1972年再版。这本游记成为帕里塞最受欢迎的旅行文学作品。
帕里塞的游记充满田园化的诗意,他对中国和中国人情感深厚。这一点从作品名称就可以看出来,“亲爱的中国”具体说来,其实是“亲爱的中国人”。
在游记中,帕里塞非常重视对人的观察和描写。从文中反复出现的、描写中国人特点的词语可以看出,他欣赏普通的中国人,例如,“微笑”“热情”“节俭”“礼”“简单”等词语频繁出现。此外,他对中国人的观察细致入微,一些有代表性的场景和人物描写展现了作者心目中的中国形象。通过分析这些场景和人物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帕里塞感知和认识中国的方式是直觉和感情:
“我刚到广州几个小时:正是黄昏时分,湿热的季节正如西西里的春天,空气中飘着茉莉花和槐花的香味。……在船尾站着一位男子和一位长发飘飘、穿着黑色睡衣、肩披蓑衣的女孩。他们徐徐地划桨,那样子就像威尼斯的船夫”。广州令他想起了美丽的西西里和威尼斯。
在一次访谈中,帕里塞谈到对游记的看法:“一次旅行结束后,数据、信息或理性分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感情,通过一些偶然的机会对人或事物产生的感情。”在参观紫禁城的时候,作家扶起一位摔倒的中国老人,当他听到对方说谢谢时,感受到了自己对中国人民的情感,“不能不说是一种感动。我回顾着这种情感,现在如此稀少。”是啊,他在用心感受中国。
作为来自意大利的知名作家,卡索拉、福尔蒂尼和帕里塞与中国人民间的情感共鸣和心灵共振,是震撼人心的。他们在游记里记述了对中国的美好印象,描绘了他们心中的中国民众形象。这些记述文笔生动,真情流露,既有理性分析,也富有同理心和同情心。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理解交心,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真诚友爱,是如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诗句所说的“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所指向的人类仁爱精神的真实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