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要闻

新时代中国教育的五大历史使命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0日16:53 来源: 人民论坛

核心提示: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思想,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关于教育工作系列论述的人民性特质。这五大方面彼此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教育者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通过举旗帜聚民心,在聚民心中育新人,在育新人中兴文化,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魅力。

【摘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思想,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关于教育工作系列论述的人民性特质。这五大方面彼此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教育者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通过举旗帜聚民心,在聚民心中育新人,在育新人中兴文化,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魅力。

【关键词】新时代  中国  教育  历史使命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提出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思想,不仅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而且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关于教育工作系列论述的人民性特质。

举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举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旗帜问题至关重要。历史经验充分说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决定我们前进的方向,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举旗帜的宗旨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即“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实际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将是否符合人民利益作为评判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以“不忘初心”构筑的中国教育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其终极评判标准是人民是否满意。教育者要努力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重要思想,将举旗帜转化为努力让13亿多中国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的实践活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夯实民族复兴的根基,不断使教育与人民的期待相契合。

聚民心:教育者是聚民心的主导力量,教育沟通是聚民心的纽带,受教育者是聚民心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契合,只有聚民心才能实现宏伟目标,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育者要将聚民心(聚学生之心)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的聚民心可以从三个方面着眼:教育者是聚民心的主导力量,教育沟通是聚民心的纽带,受教育者是聚民心的基石。教育者具有主导性,通过设定目标、选择手段、实践操作等工作主导教育活动,影响教育状态。受教育者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教育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受教育者的配合、支持、参与。教育沟通具有桥梁作用,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是唱响主旋律、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的渠道和载体。

教育者如何发挥主导力量呢?那就是,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对正确舆论导向的态度有正向度和负向度之分。正向度包括理解、认同、接纳、践行,正向度产生具有向心力的学生。负向度包括无视、偏见、排斥、抵制,负向度产生具有离心力的学生。教育者要最大程度地争取正向度的学生,转变负向度的学生,壮大正能量,化解负能量。教育包括两个方向的态度转化工作:一个是正向深化,使学生对正确舆论导向的态度由理解到认同、到接纳再到践行,使向心力越来越强,正能量日益壮大;另一个是负向转化,使学生由无视变理解、偏见变认同、排斥变接纳、抵制变践行,使学生的离心力转变为向心力,化解负能量。

要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外因是转化的条件,内因是转化的根据。如果没有学生自我教育这一内因,教育不能成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如果让学生处于负向度中,正确舆论导向的教育就无法达到目的。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整个教育活动最终是要让学生的精神振奋起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将学习教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达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的作用。学生的负向态度越弱小乃至消失,正向态度越强烈,这种凝聚力就越大。

育新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育新人是教育实现人民利益的“顶层设计”,育新人是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对象诸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三重教育关系。一是价值关系。体现为教育的价值目标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关系,涉及“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认识关系。价值目标的实现要符合教育规律,涉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教育者需要探讨如何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克服违反教育规律的唯分数、唯升学率、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顽瘴痼疾。三是实践关系。在确立教育目标、探索教育规律之后,将教育付诸实践,涉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四个服务”的实质是以实现人民利益为依归。育新人的教育实践是在具体活动场景中进行的,不同的场景开展教育活动的方式有区别。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对应着三重关系,教育可分为“想”与“做”两个方面。“想”就是要设定目标和探寻目标实现的规律;“做”是实现目标的实践行动,是目标的实际实施过程。教育者的“想”应当是世界性的,在世界舞台上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应当是区域性的,教育者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中国教育 【纠错】编辑:贾方

Copyright © 2001-2019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