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要闻

万万没想到,它成了脱贫的“金种子”!可解决近500个贫困家庭收入问题→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4日10:12 来源: 央视财经

在青藏高原上,西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国“三区三州”中贫困面积最大、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脱贫攻坚条件差、基础弱,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今年年初,西藏自治区政府提出,将在2019年确保1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全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高原上的人们因地制宜,发挥特有的资源优势,走出了属于西藏人自己的脱贫之路。

曾经的充饥食品如今却一粒难求

在日喀则工作的罗桑回到了家乡。十年前,罗桑家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在他考上大学那一年才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现在,罗桑在日喀则工作,哥哥嫂嫂在外打工,孩子们平时吃住在学校,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难得的聚餐就尤其丰盛,荤素都有,但罗桑爸爸罗训的主食却跟大家不同。他手中的糌粑,是一种青稞炒面,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

在西藏,人们把青稞洗净、晾干、炒熟后磨成面粉,在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奶渣或糖,用手不断搅匀,捏成团就可以直接食用。糌粑热量高,可以充饥御寒,而且吃法简单、携带方便,适合游牧生活,所以糌粑在藏族人的饮食中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一直是藏族人一日三餐的主力。可是现在,年轻一代的藏族人从小就能吃上内地的稻米小麦,主食花样繁多,糌粑反而成了点缀。

如今,西藏每年近80万吨的的青稞产量中,有近10万吨是加工后销往内地的城市,罗桑所在的公司就做这个生意。与藏民做成糌粑不同,他们把青稞加工成稻米、小麦的搭配品,类似于燕麦、黑米、藜麦一样的营养粗粮。

上个月,罗桑所在的公司接到一个扶贫礼包的大订单,需要10万份青稞加工成的营养粗粮。同事达桑来到罗桑的村庄收购青稞。

公司收青稞还有个特殊的规定,如果收贫困家庭手里的青稞,同等质量每斤的收购价比普通农户高出一毛钱。可是村里的一家贫困户因为去年要盖新房就把几年的余粮全卖了,达桑没能在他家收到青稞,但是却和他家约定,再收粮食时可以卖给他的公司。

有一户两年前脱贫的大叔家存有满满一仓库的青稞,达桑开出了每斤2.4元的最高价,可大叔却不肯卖。因为这里的农民几十年来都是靠天吃饭,每年都会担心收成不好,所以有了存粮的老习惯。可是,粮食是否会变质,外面市场在发生什么变化,他们考虑不了那么多。

达桑的同事告诉央视财经《深度财经》栏目记者,他们这边有个习俗,农民家里面青稞越多,心里越踏实。而城里人是钱越多心里越踏实。

生硬粗粮如何变成养生美食

达桑和同事们收来的青稞被拉回到日喀则,加工成青稞米,然后需要运到四川去做二次加工——同熟。因为青稞比较硬,要泡八个小时才能跟大米一起煮,经过同熟技术之后青稞就不需要泡那么长时间。

完成同熟技术需要物理加温装置,这条生产线在加工厂的车间里只有一条,半年前就已经搭建好,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把青稞拿到四川去加工呢?

工作人员告诉《深度财经》的记者,日喀则缺乏成型的工业生产,没人用过高压电。当地的农业用电接上这条同熟生产设备就会跳闸熄火。直到最近,公司接到通知,高压电马上就要通了。

可是电通了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在海拔近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不仅人会有高原反应,从内地引进的青稞面生产线到了这里也出现了高原反应。加工厂负责人张学斌告诉央视财经《深度财经》栏目记者,普通电机在内地用很好,可是到了日喀则就要损失30%的功率,就需要换成高原电机,这一下就增加了生产成本。

虽然遇到很多难题,可内地一些城市粗粮养生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所以张学斌依然看好青稞产业里的机会。中粮集团的科研人员帮他开发了新的青稞食品,既保留了青稞的高原特色又照顾了口感与营养价值。

现在,张学斌的产区里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准备扩大规模,厂区里一半以上的工人都是周边村子的贫困户。今年,张学斌计划再招300人,给他们建的职工宿舍也已经动工,几条青稞生产线建好后,可以解决近500个贫困家庭的收入问题。

贫困数字越来越少,产业基础不断扩大。曾经深陷贫困生活的藏区人民,过上了有尊严、有保障的生活。

脱贫的“金种子” 【纠错】编辑:袁君子

Copyright © 2001-2019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