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要闻

83年前,那群年轻人的诗和远方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5日12:02 来源: 新华网

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市的“红二、六军团长征入藏第一站”石碑(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旧称中甸县。大自然在这里塑造出了神秘的雪山、险峻的峡谷和明镜般的湖泊。这是今天都市人憧憬的诗和远方!

1936年4月25日,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红二、六军团,从丽江的玉龙县石鼓至巨甸沿江一线北渡金沙江,进驻当时的中甸县,准备继续北行,跨越雪山草地。

他们大多是年轻人。据统计,这支红军部队的将领平均年龄不足25岁,师以上干部大多20至30岁,普通战士的平均年龄就更小了。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这里翻越雅哈雪山,跨过拉咱坝草地。在战斗中,160多名指战员长眠于此。

钱永福(左)生前与妻子的合影(7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当年17岁的钱永福在家乡湖南加入红军,1936年4月,随部队行至中甸县金江镇吾竹村时,因水土不服一直腹泻,严重脱水,体力不支,无法继续行军,红军不得不将他留在了当地乡绅和崇善的家中。

和崇善由于听信了国民党的宣传,在红军到来时一家人进山躲避。尽管家中无人,红军在此借住后还是留下了一笔银元。和崇善回到家中,见到生病的钱永福,没有把他交给国民党,反而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声望,掩护钱永福,帮他治病。

钱永福的长子、今年73岁的钱绪文坐在自家大院里(7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那是一户大户人家啊,家里有骡子有马,我父亲在和家养了大概半个月的病。”钱永福的长子、今年73岁的钱绪文坐在自家宽敞整洁的大院里回忆,当父亲养好病时,红军部队已经远去,由于担心连累和家,他便出来自主谋生。钱永福没有离开吾竹村,通过打工在当地生存下来,娶妻生子安家,延续至今。

“父亲后来当了村里的生产队队长,他始终教导我们要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勤劳致富。”钱绪文说,如今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两个儿子都有各自的事业。“我时常给后辈讲述父亲的那段经历,希望他们能发扬红军的精神,奋发有为。”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即便是钱永福这样因病掉队的战士,人虽然留在了长征路上,但他的心始终追随着战友们远行,终生记得自己曾经是那支队伍中的一员。

残酷的战争年代,这群充满理想的年轻人,心中奔涌着诗情。

“不合脚的靴子,是彩虹我也不要,感情不和的伴侣,是天仙我也不要。奔腾的雅砻江怎能倒流,离弦的飞箭绝不会回头。我们共同的心愿,是同红军走到底。心愿!心愿!长征到底!心愿!心愿!扎西德勒!”

这是在香格里拉市金江镇红军长征陈列馆里拍摄的《心愿——一个藏族战士的恋歌》(7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红军长征博物馆内,这首题为《心愿——一个藏族战士的恋歌》的诗歌,让记者心潮难平。

谁也记不清这个藏族诗人战士的名字,这质朴而炽热的情感穿越了岁月,直抵人心。

这是7月23日拍摄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红军长征博物馆。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红军沿途留下的标语、宣传品、读物及其他遗物,红军当年战斗过的遗址、红军烈士墓,都成为人们教育后代、激励斗志的生动教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香格里拉市金江镇文化馆馆长张立国说。

香格里拉,是充满诗意的地方。83年前,年轻的红军战士只能与它交臂而过,去经历铁与血、生与死的考验,走上漫漫征程,奔向更辽阔的远方!(采写记者:丁玫、薛笔犁、林碧锋、李䶮)

83年前 诗和远方 【纠错】编辑:袁君子

Copyright © 2001-2019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