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 求是网记者 周茉丹/摄
求是网7月31日讯(记者 蒲韬 周茉丹) 50多年前,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与内涝、风沙和盐碱“三害”抗争。焦裕禄亲手种下的一棵泡桐幼苗,如今已长成合抱大树,兰考人民亲切地称它为“焦桐”,以寄托对焦裕禄的怀念。
2009年4月1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赴兰考瞻仰“焦桐”后,在不远处亲自栽下一棵泡桐,希望生生不息的焦裕禄精神在神州大地永远传承、永放光芒。如今,总书记当年手植的泡桐树已郁郁葱葱,同“焦桐”遥相呼应,传递着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为民情怀。
2014年以来,随着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神州,兰考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以3年苦干让7万多人脱贫,成为河南首个“摘帽”的贫困县;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居河南省直管县前列;高铁、高速纵横交错,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展一倍……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引领着兰考人民不断开拓进取。
张庄村:特色产业助脱贫
“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年老些的张庄人还记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这首顺口溜。谁也不曾想到,张庄村能出现如今的幸福景象。
图为张庄村的幸福路。求是网记者 周茉丹/摄
张庄村坚持把贫困人口脱贫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培育形成了多个具有特色的产业扶贫项目。“梦里张庄”旅游建设项目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1处具有张庄本地特色的农家酒店,9间豫东特色农家客房和31户农家小院;大象食品有限公司吸纳村民80余人在公司务工,公司每年向村委缴纳2万元扶贫发展基金作为村集体经济支持扶贫工作。此外,张庄村还发展了莲藕种植、水产养殖、小杂果采摘园等产业。通过扶贫产业的顺利实施,直接和间接带动了贫困户就业和脱贫,确保了贫困户户户有项目,户户有增收。
徐场村:“绿色银行”促振兴
一棵树,改变的不只是一座村、一个县,更是这里的人。
图为徐场村。求是网记者 周茉丹/摄
徐场村以乐器产业而闻名,有着“中国民族乐器村”的美称。目前,全国90%以上的民族乐器音板是在徐场村制造的,而用于制作乐器的原材料正是当年焦裕禄在兰考进行防风治沙时大规模推广栽种的泡桐树。焦裕禄为兰考人民创造了一座振兴乡村的“绿色银行”。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徐场村已经拥有82家乐器厂,乐器产品包括古筝、琵琶、古琴、扬琴、柳琴、大小阮等20个品种,30多个系列,年产值达到1.2亿万元,从业人员1200多人,其中吸纳周边劳动力600余人。
50多年来,“焦桐”见证着兰考发生的每一个可喜变化。跨越时空、烛照未来的焦裕禄精神也从兰考走向全国,历久而弥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焦裕禄精神永远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大力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