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评论丨拥有首届进博会的成功经验,上海为何还要自我施压
澎湃评论员 李勤余
再过不到一百天,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就将在上海拉开帷幕。商务部数据显示,第二届进博会参展的世界500强和龙头企业超过250家,布展面积30多万平方米,均超首届。规模更大、创新更多、层次更高、效果更佳,一个开放力度更大、能级更高的进博会,已近在眼前。
第一届进博会的盛况让世人过目难忘,可上海没有满足,没有停步。“以不一般的精神、不一般的干劲、不一般的担当,全力以赴确保第二届进口博览会越办越好”,上海市委市政府为何提出如此“严苛”的自我要求?
事实上,在首届进博会举办期间,众多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已开始签约参展2019年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少中国企业也为来年的采购做足了准备。进博会“永不落幕”,早已成为国内外消费者的一致呼声。
因此,办好第二届进博会,让展会保障更加精细、接待服务更加周到、城市环境更加优质,就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然选择和追求目标。
更重要的是,第二届进博会,不只是一个“会”,它更是一个平台、一个象征,是观察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好窗口。
去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首届进博会,成交额达到了578.3亿美元。在可观数字背后,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写照。从“卖全球”到“买全球”,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进博会的舞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复杂国际形势之下,进博会毫无保留的开放姿态,充分表现了中国负责任、敢担当的品格。进博会“永不落幕”,也就意味着中国必将持续对外开放,支持全球化。这是给世界经济服下的一颗定心丸。
正因如此,办好第二届进博会,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目光向内,能吸引各国企业的,不仅是进博会自带的硬实力,更是上海营商环境所具有的软实力。上海市政府的“店小二”服务和“上海速度”,是稳外资的关键。上海首创的“一网通办”平台,更是将一些原本需要数周乃至数月的流程压缩到以日计算。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2019年初,上海制定营商环境改革2.0版,提出今年行政审批事项承诺审批时限平均减少50%。把进博会越办越好,也就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越来越高、程度越来越深。
目光向外,中国,正通过进博会这个窗口,源源不断地输出深化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红利。“坚持包容普惠,推动各国共同发展”,这是中国的主张,也是进博会的实践。首届进博会的参会国中,就包含了5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35个最不发达国家。
这与当下世界范围内的反全球化暗流,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追求幸福生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发展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中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让各国分享14亿人口的大市场,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贡献力量,办好第二届进博会的价值,绝不仅限于买卖和交易。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时代强音。而第二届进博会,将成为世界观察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好窗口。不久之后,全球的目光将再一次聚焦上海,见证上海越来越精细的服务和中国越来越开放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