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年,豆瓣评分高达9.2分的《声入人心》收官,《歌手2019》第二期开播,这让2019年音乐综艺的开局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也让观众看到了2019年音乐综艺的一点创新。
一段时间以来,曾经的现象级音乐综艺节目经历了“综N代”的制作之后,无论是收视表现还是观众口碑,都显得力不从心。音乐综艺节目应在创新中找到突破口,才能令观众眼前一亮。然而,在扎堆化制作、同质化严重的当下,如何打破天花板定论,如何在坚持音乐内核的基础上走差异化路线,如何实现多重元素与音乐元素的完美融合等问题,成为音乐综艺节目现阶段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
老牌节目要在创新中求变
为何音乐综艺难以再现爆款?在文化评论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何天平看来,在创新中求变,应是音乐综艺节目制作者需要突破的问题。从《中国好声音》《歌手》到《我想和你唱》《蒙面歌王》,所有热门音乐综艺的模式均有迹可循。为了保证成功率,大多都是从国外买版权引进国内,进行海外模式的本土化开发。据悉,《中国好声音》购买荷兰的版权后,制作团队不仅可以获得版权方的“制作宝典”,版权方还会派专业技术顾问参与制作,对中国团队进行定向培训。虽然《中国好声音》在更名为《中国新歌声》后的这三年改用原创模式,但是,将转椅改为下冲式座椅,导师选人超过固定数量便要进行再次对决等赛制创新,并没有彻底翻新该节目的固定认知。
乐正传媒董事彭侃指出:“前些年大量消耗国外成熟音乐节目模式的状况已不复存在,《歌手》《中国好声音》《蒙面歌王》等卫视老牌音乐节目不断地进行‘微创新’,互联网平台近年来则从垂直细分的角度入手,说唱、电音、国风等小众文化轮番上线,原创、乐队成为2019年新的拓展类别。”
以《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老牌音乐综艺,在经历了版权纷争、节目更名等一系列风波后,艰难地步入第七和第八个年头。虽然依托着成熟的节目模式和庞大的观众基础,但是面对受众分流、收视率下降的严峻现状,这些音乐综艺也不得不在环节赛制、投票机制等方面积极创新。《歌手2019》开辟了新的踢馆通道,歌手可通过新浪微博自荐和线上投票成为“人气踢馆歌手”,与专家组推荐的“神秘踢馆歌手”进行舞台对决。“过去谁能上舞台基本是专家推荐,本季节目增加了普通观众推荐渠道,哪怕你是一个新人歌手,没有丰富的演出经验,只要有不错的作品,就有机会被推荐参加节目,甚至可以自己报名。”《歌手2019》总导演洪啸表示。
“有固定模式的音乐综艺创新起来确实很难。”曾参与音乐综艺制作的一位导演表示,“涉及招商、请嘉宾、观众黏性,它不像其他类型,即便换汤不换药,只要更新游戏环节、改变录制地点、邀请全新的嘉宾,就能够让节目快速有新面貌。音乐综艺需要从模式的逻辑根本去创新,又不能失去原本成功的元素,这对创作者是极大考验。”
但音乐综艺节目必须要在创新中找到其发展方向,彭侃说:“近两年来,国外越来越多的音乐类节目开始通过类型跨界混搭的方式进行创新,例如‘音乐+旅游’‘音乐+公益’‘音乐+喜剧’等模式,借助其他类型元素的注入来为观众提供新鲜感。”
新节目应在模式上更加成熟
从市场因素来看,当下大多数音乐综艺已然陷入改编和翻唱的“死循环”,导师抢学员、选手歌唱竞技、搭档合作演绎等环节已成为节目标配。不少观众吐槽情节、台词设计过于明显,节目流程大同小异。尽管通过打“情怀牌”拉来不少好感分,但观众依然会审美疲劳。因此,音乐类节目应当在节目模式上下功夫,只有成熟的节目模式,观众才会买单。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师王婧对记者说:“对高水准歌手和作品的大众化推广是音乐类综艺节目应该着眼的方向。例如《声入人心》带给观众的是专业化的声乐呈现、追梦歌者对艺术不懈的坚守,在赤诚和纯粹的展现下,曲高不再和寡,观众在专业歌者的引领下,打开了欣赏声音、歌剧、音乐剧的大门。”
其实,音乐综艺多年来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在于“好听的音乐、吸引人的模式、能引起共鸣的故事”。当下,诸多音乐综艺节目在新颖的节目形式、大牌的参演嘉宾等方面的创新固然重要,但能否呈现优质音乐、彰显正能量,实现创作思想上的创新,才是决定音乐类综艺节目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幻乐之城》联合出品人、音乐人梁翘柏说:“有人说观众习惯了每个节目都要有输有赢,我觉得不一定。行业和观众都需要一些新的刺激,我们希望将音乐类节目的制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标准。”开创了“音乐+电影”模式的《幻乐之城》,摒弃常规竞技类音乐综艺的排位与评分,不依靠赛制产生刺激感,不强调输赢带来的戏剧化,节目结合戏剧、舞台剧、音乐剧等多元表演形式,现场配合乐队伴奏和实景搭设,打造“一镜到底”的沉浸式观演舞台,呈现音乐与电影的双重质感。
对于以大众群体为目标受众的综艺节目来说,走差异化之路、挖掘小众艺术存在一定风险。例如,2018年年底推出的《国风美少年》和《即刻电音》就因各种原因反响平平。然而,网罗了36位“高学历、高素养、高颜值”的演唱成员、主打美声和音乐剧的《声入人心》却从“小糊综”翻身成为“大热门”。通过“首席”和“替补”的角色轮换、多重唱的新鲜演绎和演唱成员的成长蜕变,该节目不仅成功打破小众艺术的壁垒,实现其魅力的挖掘和传播,而且让高雅音乐剧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王婧指出:“节目中不但有‘各自为王’的单人较量,还有花样迭出的和声演绎;有艺惊四座的花腔男高,也有百转千回的戏剧碰撞。节目将声乐这一高雅艺术形式多元化、多层次集中呈现,参演嘉宾既有来自专业院团、国际一流音乐学院的中流砥柱,也有正在求学、向着梦想奔跑的莘莘学子,他们之间不仅有精湛的技艺切磋,也有前辈后辈无间的倾囊相助。”
因此,音乐综艺节目的创作不能只看粉丝、支持率,而要最大限度地回归音乐本身,在如何展现表演者深厚的歌唱功底和艺术素养、感人的音乐故事以及积极认真的生活态度方面多下功夫,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网络音乐节目不应只关注选秀
近年来,随着音乐类节目在卫视越来越受欢迎,视频网站也开始跟风制作。特别是在真人秀综艺热度渐涨的背景下,“养成类”音乐综艺也应运而生。这类综艺在呈现选手的歌唱表演之外,也越来越多地加入选手私下的生活场景,而这些片段赋予了观众“看着歌手在竞赛过程中成长”的养成感。
2018年,“养成类”音乐综艺占据了网络音乐综艺的半壁江山。《偶像练习生》《创造101》将这个新鲜的综艺形式引入全国观众的视野。这一年里,几乎所有的音乐类综艺都加长了节目里的真人秀片段,借养成之潮流而行。何天平指出:“传统综艺在众多的相似形态中呈现颓势,而创新的养成类音乐节目直接带动了平台流量的极大提升。这一全民pick的造星景象,其实像极了2005年的‘超女’现象。”音乐选秀造星节目结束后,往往成为现象级事件却昙花一现。而在《创造101》《偶像练习生》选秀结束后,网络视频平台纷纷推出艺人相关的衍生综艺,并推出持续的音乐演艺活动,进行男团、女团的签约培养,持续开发IP的价值。然而2019年开年,《以团之名》《青春有你》两档选秀类音乐节目并没有像2018年那样火爆。“养成类”音乐综艺也不再受观众青睐,反而像《即刻电音》这种在电子音乐领域发力的垂直音乐综艺,成为小众领域一群人的狂欢。
何天平认为:“网络音乐节目不应该只关注选秀,也可以充分挖掘专业性音乐人才,充分挖掘音乐本身的潜力,而不是靠拼颜值、拼投票取得高关注度。网络音乐节目想要有内涵,还是要用专业性来打动观众。”
从多档音乐综艺的市场表现来看,在经历了竞猜、对唱、跨界等种种娱乐化的创新探索后,音乐综艺或将迎来专业性的回潮。王婧说:“在这种专业性中,音乐综艺又同时呼唤着新鲜血液的加入。当然,继续寻找到有新意的音乐细分类型,依然是音乐综艺的一个创新思路,不过未被耕耘的领域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少,或许下一个音乐综艺的爆款,就诞生在戏剧、蓝调、民谣、摇滚、管弦等类型中。谁能胜出,就要看制作团队对市场风向、受众心理、音乐类型等方面的把控能力了。”(牛梦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