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刘畅、通讯员郑雅曼)一份法官手记,密密麻麻记录着如何一步一步让当事人从剑拔弩张到和解,再到重新合作。这背后是武汉市法岸区法官发挥法治智慧实质性化解涉企纠纷的历程,折射的是耐心、细心和暖心。法官的着眼点,不仅是案件本身,更是想方设法如何让两家企业后续健康发展的思维导图。
2021年,某商贸公司与某钢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双方约定,由某商贸公司为某钢材公司提供金属等原材料。至2023年底,双方共签订35份买卖合同,期间形成了45份送货单、7份对账单,涉及欠付货款120万元及资金占用费100万元。某商贸公司多次联系某钢材公司,催要款项无果,决定到法院起诉。
“针对涉企纠纷,我们开通了‘绿色通道’,由专业的诉前调解团队负责办理,解决问题更高效……”诉讼服务中心的导诉人员向前来立案咨询的某商贸公司负责人说道。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该起纠纷导入诉前调解程序,由诉前调解团队法官舒婷负责办理。
“双方之前是稳定的合作伙伴,这是我们调解的基础。”“核心方向在于,重建双方信任根基,缓解企业经营的困境。”“当前工作的重点是要厘清他们之间的账目,笔笔账单要核对清楚。”这份法官手记细致入微。详细查阅相关材料、了解案情后,调解团队碰头讨论具体方案。
明确调解重点后,调解团队分头行动。首先是多达几十笔的对账记录,双方一直采取滚动送货、滚动对账、不定期付款模式,账单复杂、记录混乱,法官助理张亚丽与调解员唐玉萍一起,耐心逐笔核对,三天内终于厘清了双方账目,发现被告实际已支付的货款中,有30万元没有结算进去,这为双方的和谈奠定了重要基础。
账目清楚仅仅是调解的“第一步”,更考验调解团队的是如何实质化解矛盾,解开双方“心结”。
“对方一再拖欠货款、辜负信任,现在我公司经营困难,都是他们的问题。”“我们也是被资金回流耽误了,不是有意拖欠,没想到竟然被起诉到法院了。”在第一轮“背对背”调解中,双方各向法官倾诉了“难处”。
了解到双方态度和情况后,舒婷和调解团队针对两家公司情况,耐心释法说理,分析利弊关系,帮助其降“火气”,引导双方缓和情绪、冷静思考。几日后,又组织双方当面交流解决问题,建议双方不仅要换位思考,更要“为长远计”,珍视友谊,给彼此再合作、同发展的机会……一言一语间,春风化雨,打动了双方当事人。
被告某钢材公司表示,公司的确违约在先,但并非恶意,愿意拿出最大的诚意,加紧清理公司应收账款,凑齐资金,优先向原告支付货款。
“舒法官说得对,稳定的合作伙伴对于我们小微企业更重要,我愿意放弃资金占用损失的部分,给双方一个能够再合作的机会。”原告某商贸公司也终于松口。
在法官主持下,双方握手言和,签订调解协议。诉前调解团队当场出具裁定书确认调解协议有效,现场向双方企业送达文书。时隔两周,舒婷法官打电话给两家企业,回访协议履行情况,了解到某钢材公司在签订协议后十天就支付了货款,双方现在又合作了新的项目,正在顺利推进中。
对此,舒婷法官就建立科学的对账、付款机制,分别向双方企业提供了法律建议。
“虽然我们是被告,但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法院对我们小微企业的关怀。法官的建议特别好,我们会更加规范自己的市场行为。”某钢材公司在回访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