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扶贫

砂梨专家胡红菊:帮农民增收是我科研的最大动力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9日00:59 来源: 湖北日报

图为:5月14日,胡红菊在果园教梨农识别病虫害。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孟静 实习生 黄晓堰 通讯员 徐爱春

6月18日,武汉市江夏区金水闸,国家果树种质武昌砂梨圃里,梨树身姿峻拔。

砂梨是我国南方梨树栽培的主要种类,我省种植面积在南方主产区居第三位。砂梨也是我省第三大水果,种植面积仅次于柑橘和桃树。

省农科院砂梨研究课题组负责人胡红菊搭着个小木梯,正在给果实套袋。她的头发高高盘起,小麦色的皮肤,纤瘦的身材,粗糙的双手,再配上蓝色牛仔裤、黑色的运动鞋,显得知性干练。

历经艰辛

建成世界最大砂梨种质基因库

1987年大学毕业后,胡红菊就分配到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从事砂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

胡红菊跟着砂梨研究课题组的两位前辈,潜心学习。

课题组负责的国家果树种质武昌砂梨圃,1986年在果茶所挂牌,但当时科研经费匮乏,条件相当简陋。上世纪90年代末,前辈们陆续退休,一些同事也另谋出路,课题组原本5位成员只剩下她一人。

砂梨资源收集保护工作如何继续?砂梨圃能发展壮大吗?

胡红菊主动请缨,挑起工作重任。

那时,不少人等着看她笑话:一个女光杆司令,能做什么?

胡红菊没有理会,一边收集资源,一边“招兵买马”。到2001年,课题组终于又有了3个人。

“在50亩砂梨圃里,常年保存580多份砂梨资源,至少需要五六个人工,但项目经费仅1.5万元。”胡红菊回忆,大家想方设法凑科研经费,还种植其他果树创收,补贴砂梨圃运转的资金缺口。每个月,大家只领部分工资,剩下的全用来保障科研工作。

为了抢救收集我国砂梨及其近缘野生种质资源,她翻山越岭,趟水过河,走过全国20多个省市。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乘坐摩托车颠簸在乡间小路上,攀爬在荆棘密布的崎岖山路上,风餐露宿在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里。

2007年8月,胡红菊带领团队成员到长阳县榔坪镇长丰村收集资源。因有段路没通车,只好在当地租摩托车。其间有一条近2米宽的深沟,只有摩托车才能飞越过去。

当地摩托车司机问她,“坐在后座跨过去,还是不走了?”

胡红菊让同事留下,毅然要求司机带她一人孤身飞过去。老天不负有心人,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胡红菊终于采集到三份宝贵资源。“资源收集保护工作是十分辛苦的,为他人做嫁衣,不容易出成果,但这份事业却是十分重要的,是关系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要有甘于寂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胡红菊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青年科研人员加入到团队之中。

经过30多年的努力,砂梨圃已有115亩,收集到以砂梨为主的梨种质资源1107份,建成世界上最大砂梨种质基因库,我国培育的梨新品种近60%的亲本来源于此,为我国梨的长期遗传改良及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种质基础。

克难攻关

只为农民插上脱贫致富的翅膀

常年奔波在山区的胡红菊,经常看到农民辛苦种出的梨,卖不出好价钱,辛苦几年,赚不到几个钱。

枝江市百里洲是全国8个梨产业重点优势产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种植面积一度发展到10万亩。然而,品种老化、品质不优等问题导致价格走低,当地梨农纷纷砍梨树当柴烧,面积最低时只剩下区区600亩。

梨农们期盼增收的眼神,一直印刻在她的内心深处。

梨树,从幼苗到开花挂果一般需五年左右。

有没有办法促使梨树提前开花挂果,让农民提早收获?

2006年,围绕如何缩短梨树挂果期,胡红菊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

嫁接芽苗、拉枝、刻伤、抹梢、摘心……无数次的试验和技术改进,终于有了进展,新栽梨幼树提前开花挂果,可提前2年产生效益。

过去,我省砂梨种植多为日本的丰水品种,果肉品质好,但是不抗“黑斑病”,影响砂梨的外观,砂梨美味却卖不出好价。

胡红菊带领团队通过人工杂交、辐射、生物技术工程等方法,以研制的30份抗病种质新材料为基础,育成国内首个高抗梨黑斑病的新品种金晶,金蜜、金丰、金鑫等砂梨新品种源源不断选育出来,热销到福建、江西、湖南等省。

2014年3月,胡红菊主动申请到宣恩县椒园镇黄坪村对黄金梨产业进行科技帮扶。这一帮扶就是五年。

数个通宵达旦做试验,胡红菊探索出适宜当地的种植模式。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村民逐步接受了精细管理的理念,黄金梨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亩产由过去800公斤提高到1500公斤,平均产值由1280元提高到6000元,果梨销售价格同比上升22%。宣恩黄金梨更是打出“武陵梨”品牌,卖到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甚至出口到欧洲市场。

帮助调整品种结构,推广种植新模式、规划产业链发展……百里洲也传来好消息,砂梨价格由每斤1元提高到4元,亩收益达到1.5万元至2万元,梨农重拾信心,砂梨栽种面积回升到2.6万亩。

2017年,“砂梨特色新品种及优质高效安全关键技术推广应用”获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让农民增收,是我科研工作的最大动力,愿科技的力量为他们插上脱贫致富的翅膀!”胡红菊说。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