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寿江 通讯员 陈钰 操东日
小雨稍歇,乡村夏日,满目清新。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一所闲置小学操场复垦而成的农田里,青青艾蒿,茁壮成长。操场边教学楼教室的地面上,铺满了干艾叶。
“我一天可以卷800多根艾条,按9分钱一根的工价算,一天可挣近80元。”64岁的山东人张月珍,正借助教室里靠窗摆放的机器,将艾绒卷成艾条。
不过张月珍不用领工钱,因为她就是老板娘。多年前,张月珍随老公从山东青岛来到蕲春,将前期做生意赚的钱作本金,流转土地,投身蕲艾育苗、种植和加工。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发展艾蒿产业,要有存放艾蒿的地方,自建成本高,上哪找现成的?
在当地干部推荐下,张月珍选中距离李时珍纪念馆不远的这所闲置小学,“落户”兴业,教室成了存放艾蒿的仓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一楼二楼教室里,几乎都存放着大量的艾蒿。据介绍,这些艾蒿存放了三五年不等。
端午已过,学校周边地里的艾蒿,已收割结束。但在村中老建筑公司旁边的地里,还有几块艾香弥漫的青翠艾蒿。
同样因为艾蒿,老建筑公司的厂房也不再“沉睡”,“被唤醒”再利用,如今成了一家艾企加工厂的厂房。
艾企老板邹来清,47岁,湖南岳阳人,2014年,来到药圣故里,流转土地,种植艾蒿,采收的艾叶也不卖,而是留着加工成艾条等艾产品。“艾叶加工成艾绒,卷成艾条,身价陡涨。”邹来清说,因自己种植的艾叶量不够,所以公司还收购农户种植的艾叶。
艾叶存放多了,老厂房不够用,新近又修了一个占地1200平方米的仓库。小微艾企不仅盘活了村中闲置资源,在村中的带动作用也很明显。
村党支部书记江云奇说,农忙时节,每家艾企一天用工好几十人,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增收。“采一斤艾叶五毛钱。”受访村民介绍,艾蒿采收季节,工价一般按采摘艾叶的重量算。年纪大的,一天可挣100多元;年轻劳力强的,一天可挣200多元。
同时,村民跟着种植艾蒿,销路一般不用愁。“闲置资源被盘活,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也多了一个来源。”江云奇说。
蕲春县有关负责人介绍,数据统计,全县涉艾市场主体达到1850家,相当一部分就是此类小微艾企,在助力该县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