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扶贫

十堰市扶贫办—— 聚合力量拔穷根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8日17:08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马金安

十堰,秦巴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核心区域。

截至2018年底,十堰市累计脱贫65.9万人,出列贫困村346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5.5万人。

十堰市扶贫办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近这个集体,探寻扶贫路上的那些点点滴滴。

解开疙瘩,从“挤水分”开始

“这里还要补充一下,然后把这部分复制过来……”

7月2日下午3时许,十堰市郧阳区五峰乡东峰村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里,五峰乡扶贫办的郭诚成正跟驻村工作队队长张明伟交流。

电脑屏幕上,一张“矛盾诉求检查问题台账”表格显示:杨代凤,有类风湿。诉求:未认定为慢性病;吴开远,有高血压、高血脂。诉求:未认定为慢性病……“这是我们最近正在开展的查短板工作。”郭诚成指着屏幕上的数据说,“通过一个多月的入户调查来看,乡亲们对扶贫工作的认可度很高。”

东峰村422户村民,139户是贫困户。“2015年之后,随着帮扶力度的不断加大,针对贫困户资格的举报开始增多。”十堰市扶贫办一负责人表示,仅郧阳区,2016年关于贫困户认定问题的信访件就多达100多件。

人心不齐,工作也就无法开展。

为了解开群众心里的疙瘩,从2015年开始,十堰市扶贫办开展入户调查和大数据比对,“打假挤水”。

在东峰村,通过大数据对比,发现贫困户庹某的儿子在十堰市购买了一套商品房,经调查,庹某经济条件优越,最终取消了他的贫困户资格;贫困户何某的儿子,也被查出不符合贫困户条件,贫困户资格随即也被取消……近两年,该村取消了29户贫困户资格。

在柳陂镇马鞍槽村,驻村的郧阳区扶贫办副主任耿俊,为了调查群众举报的线索,和村支书一起在十堰市蹲点三天,摸清了事实。

假的取消资格,漏掉的也要吸纳进来。

在刘洞镇,通过“打假挤水”,为13户此前被漏评的贫困户建档立卡。

通过精准识别,5年来,十堰市取消了3700多户贫困户资格。

产业带动,让脱贫“稳得住”

脱了贫,还要稳得住。稳定脱贫,产业发展是基础。“孟世虎,1251元,来,在这里签个字。这是钱,您点一下收好了。”

7月2日下午4时许,柳陂镇马鞍槽村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里人头攒动,68岁的村民孟世虎,喜滋滋地从村会计手中接过钱。

当天,是村古架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工资的日子。

马鞍槽村有131户村民,贫困户超过一半。2016年开始,村里利用扶贫项目资金,流转近100亩土地种桃子,带动了40多户贫困户就业。

在东峰村,十几个大棚里的葡萄已经挂果。不远处,地里的花生长势喜人。

“2017年,我们引进能人回乡创业,村里如今春有油菜、秋有菊花,菜籽油和菊花茶品质都不错,还带动了40多户贫困户就业,多亏了扶贫项目资金的支持。”五峰乡乡长叶宝说。

位于郧阳区杨溪铺镇刘湾村的“香菇小镇”,是十堰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有4200多户贫困户入住。

7月2日,记者在现场看到,1000多个香菇大棚犹如一个个车间,梯次排列在荒坡上。

“去年11月份到今年5月,已经收了4茬香菇,每个棚能挣2万多元。”郧阳区政府办副主任曹国军说。

据介绍,这个投资近10亿元的项目,已经形成了香菇从制棒到初加工的产业链,“我们正在跟外省几个企业谈深加工合作。”曹国军说。

5年来,十堰市扶贫办通过引进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打造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产业链,让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上增收。通过建立扶贫项目库,引导扶贫项目资金到村到户,一批优质项目在大山里“生根发芽”。

“脱贫攻坚还在爬坡过坎、啃硬骨头,我们还要加倍努力,让更多老百姓‘能脱贫、稳得住、可致富’。”十堰市扶贫办主任师利龙说。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