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覃玉红帮王朝元家采茶叶。(视界网 李治飞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真真 通讯员 陈昌松 李治飞
在长阳县都镇湾镇峰岩村,“吊篮找水”的故事已成一段美谈。
峰岩村,“村在边边上,路在悬崖上,屋在吊坎上,田在岩皮上。”多年来,当地群众靠攒天河水(雨水)、舀沟沟水(积水)生活。
2008年,村里连续干旱3个月,村支书张济平带着2名党员、3名群众,立遗嘱、喝鸡血组成敢死队,在一座老槐树旁的天坑下,坐吊篮下到80多米深处找到了水源,成为滋养全村的“红旗渠”。
如今,新一任村支书覃玉红,探索出“支部主导、党员主事、群众主干、企业主推”的“四主”工作模式,带动峰岩村整村脱贫出列,成为宜昌脱贫攻坚的一柄标杆。
“第一书记”来了
2015年7月,时任都镇湾镇供电所所长、47岁的覃玉红来到峰岩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那个时候,由于抽水水泵从天坑上垂直放下,高差达80多米,水泵总是烧坏,且地下水潭不到50立方米。”覃玉红想彻底解决村里的用水问题。
当年,覃玉红多方筹集20万元资金,在村委会带领下村民齐上阵,两个月挖出一条长89米的隧道直通暗河,进出不再坐吊篮,并建成一座50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
2017年,覃玉红又为村里申请到40万元国网定点扶贫安全饮水项目,建成了两个地面集中供水池,与村组22个水池串在一起,通过12万米长的管道,把源源不断的洁净水送到了每家每户。
困难不止用水。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2000多贫困人口占全村三分之一,村里先后试了十几个产业,起色不大。
走村入户摸底调查,笔记记了几大本,15平方公里的峰岩已装进了覃玉红的心中。
如何拔掉这穷根?同样一直思考的,还有老村支书张济平,这位风风火火的硬汉带领乡亲们勤扒苦挣了30多年,今年已62岁。
于是,两位书记时常一起合计。张济平情况熟、经验足,覃玉红思路广、点子多,脱贫的火花不断碰撞出来。
“四主”模式蹚出一条脱贫路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两位书记思想统一,坚持半月一次支部会、一月一次党员会,大事小事会上议。村委会班子成员带头干,年平均出勤300天以上。
支部主导、党员主事。全村划为26个片区,成立产业发展、公益事务、精神文明3个党员先锋队,村委会每年向村民承诺办一批实事。党员认领,一件一件带头干。
党员王朝元主动请缨,成为茶产业发展带头人。
7月8日清晨,雾尚未散尽,王朝元已在家门口的茶园忙着采夏茶。王朝元说,2014年村里茶叶只有1500亩,现在已有4000多亩。以前只采春茶,虽然价格高,但收得少,收益低。现在书记带他们采春夏秋三季茶,20天不到就可以采摘一次,去年一亩收入2000多元,今年可达3000多元。
如今,全村220户贫困户几乎家家都有茶园。根据协议,村里的大水泉茶叶合作社每年销售茶叶10万斤,其中收益的7%直接补贴贫困户,每年为贫困户无偿提供化肥、茶苗和技术服务,帮助贫困户每亩增收近千元。
村委会附近的“跑跑猪”养殖合作社,国网公司帮扶贫困户的50头母猪已开始产仔。这些猪仔将无偿分发给56户贫困户,户均两头,每头收益600元。“种植业向现代茶产业转型,养殖业向生态养殖转型。”村里的脱贫产业,在覃玉红心中越来越清晰。他将100多位村民带出山、学技术、看产业,请县里专家进村讲技术、请电商人员讲销售,引导群众自己干。
国网公司定点扶贫峰岩村,先后在村里实施10多个项目。其中,新建的光伏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0多万元收入;高标准改造茶园600亩,为贫困户扶持200多台自动采茶机;新建成2个200立方米水池,为贫困户安装户用净水机300台……
2016年,峰岩村整村脱贫出列。他们支部主导、党员主事、群众主干、企业主推的“四主”工作模式,成为宜昌脱贫攻坚的模范标杆,在全市推广学习。
辞去所长专干扶贫
2017年4月,覃玉红做出了一个让周围人都觉意外的决定:辞去供电所长职务,一心扑在峰岩村的扶贫工作上。
亲朋好友不理解,放着所长不当,放弃城里的生活不过,要50岁的人了,图个啥?“我原本就是都镇湾镇的山沟沟长大的,图个啥?就是希望乡亲们早点过上好日子。”在村里,覃玉红结下了一批“穷亲戚”。“记得第一次走进贫困户刘贵民家,一间摇摇欲坠的土瓦房,昏暗潮湿。81岁的刘贵民靠墙坐在砖床上,半盖着的被子都能攥得出水。老人患有重度哮喘,老伴已去世,41岁的儿子还是单身汉,长期在外打工。”覃玉红结亲帮扶,隔三差五去给老人家送药送菜、打扫洗衣,后来又送老人住进了安置房,置办齐生活用品。老人逢人就说“覃书记是我的干儿子”。去年老人去世,覃玉红冒着大雨抬棺上山,送老人入土为安。
为了扶贫,覃玉红一家四口人分居四地:自己在村里,老母亲在镇上,爱人在县城,孩子在省城。每到大雪封山,覃玉红在山上一呆就是一两个月。
妻子刘宗琴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有一天夜里心脏病发作,覃玉红得知消息后连夜赶回家中,妻子说:“说不定你哪次回来,我就喊不醒了。”听了这话,覃玉红眼泪直打转。可第二天,他又默默回到了峰岩。过了不久,妻子也上山来了,还给村里的孩子们带来了书本和捐助的衣物。
就这样,覃玉红在峰岩村扎下了根。如今峰岩声名鹊起,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对此,覃玉红有着清醒的认识,“全村还有十几户脱贫不稳定,扶贫的路要继续走下去。峰岩的好日子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