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科普

南靖土楼夯筑技艺:守正与创新 让非遗“活”起来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0日10:14 来源: 东南网

游客在客家土楼夯土体验馆体验土楼夯土。江峰 摄

在福建土楼(南靖)旅游景区里,有一处名为“客家土楼夯土体验馆”的景点。在这里,游客可近距离观赏和体验土楼夯筑技艺。如今,许多游客总喜欢到这处景点“打卡”,探寻土楼背后的故事。

与客家土楼夯土体验馆广受游客喜爱相呼应的是,土楼夯筑这门古老技艺的辉煌成就——它代表着中国传统夯土施工技术的巅峰,也是造就土楼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屹立不倒的最主要原因。

俗称“四菜一汤”的南靖田螺坑土楼群是福建土楼的代表性建筑。黄亮忠 摄

如今,随着土楼升格为世界遗产,以及以这门技艺为主要内容的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保护、传承和展示这门技艺有着更为重要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也到了时不我待的境地。而享有“土楼王国”之美誉的南靖县给出了自己的一份答卷——以守正促创新,以创新强守正,让这门古老技艺重新焕发生机。

木板木棍下的建筑神话

据相关史料记载,土楼起源于唐代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是“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产物。到了明代,福建西南部山区农村以粘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并利用夯筑技艺开始大规模建造土楼。这种土楼一般为三四层,高可达五六层,有的高度超过20米,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

世界遗产南靖河坑土楼群。南靖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土楼夯筑技艺之所以说代表着中国传统夯土施工技术的巅峰,主要在于墙体高度与厚度比例达到了极致。”长期研究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的南靖县博物馆馆长简荣伟介绍,南靖县境内1300多座大型土楼的墙体高度和底层厚度比例普遍达到了10比1,而以往的夯土施工技术则是3比1,“底层厚度比以往足足减少了3米,向上延伸时逐渐减少,略向内斜,呈梯形状,向心力强,抗震效果好”。

那么,经过风吹雨打日晒,这些高大的土楼为何能够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依然屹立不倒,固若金汤?简荣伟认为,答案正是缘于高超的土楼夯筑技艺。

南靖塔下村土楼密集。南靖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稀松生土如何蜕变成坚如石头的墙体?层层往上叠加的夯土如何保证不坍塌?土楼墙体遇水如何保证不松软?土楼夯筑首先必须思考并解决这些难题。”简荣伟表示,土楼夯筑并不是在几片木板几根木棒组合成的夯筑工具下把生土夯实这么简单,“事实上,它对生土材质选取及分量、人力投入、铺设松木片、夯筑技术、时节天气、夯筑周期等方面都很有讲究”。

8月15日,当地群众和游客在南靖怀远楼前参加快闪活动。谢威 摄

以南靖土楼怀远楼为例,这座被列入世界遗产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土楼共有四层,高14.5米,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堪称传统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当时共出动了几十个人,搅拌生土、架设工具、测量、夯土、铺设松木片、拍打墙体,大家分工明确,每道工序井井有条。为晾干牢固墙体,每夯筑完一层就歇工一年,前后共花了4年多的时间才完成。”简荣伟表示,怀远楼墙体至今坚固无剥落,得益于当年墙体夯筑的每道工序都做到精益求精,“单单松木就用掉了上百根,还在旁边挖出了大坑就地取生土”。

传承人坚守背后的情愫

“土楼夯筑要掌握好击、敲、打、拍四个动作;要选择粘性较好且夹带沙子的生土;铺设松木片是为了让墙体更加牢固……”如今,在客家土楼夯土体验馆里经常能看到一位穿着白色上衣的老人,一边向游客亲手演示土楼夯筑技巧,一边讲解土楼夯筑知识。尽管头发已花白,但老人精神矍铄,说话铿锵有力、逻辑清晰。

用木棒击实生土是土楼夯筑的重要工序之一。江峰 摄

这位老人叫张民泰,今年已70多岁,是土生土长的南靖土楼居民,也是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小耳闻目睹了建造土楼的全过程,十多岁就开始跟师傅学习土楼夯筑技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参与建设福建土楼代表性建筑之一河坑土楼群。

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南靖县停止新建大型土楼,张民泰经历了转业。2008年,南靖县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怀远楼、和贵楼共20座土楼升格为世界遗产。2011年,由南靖县申报的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彼时,已闲赋在家的张民泰重新燃起了对土楼夯筑技艺的想法。“干了一辈子的活,还是有很多感情在里面,不可能完全放下。”张民泰坦言,这两件喜事给他带来高兴和激动的同时也带来了责任。“现在土楼以及土楼夯筑技艺更加弥足珍贵,作为传承人,我更应当带头去记录、传承、展示这门古老技艺。”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民泰向游客讲解土楼夯土。江峰 摄

此后,一有空,张民泰就转于南靖各大土楼,积极向游客介绍土楼夯筑技艺,也偶尔拿起工具操作示范。2017年,客家土楼夯土体验馆投入运营后,张民泰便成了这里的“义工”。“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了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从小生长在土楼的张民泰感慨,正是土楼背后蕴含着这种文化促使他几十年来一直坚守着土楼夯筑这门古老技艺。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民泰检查土楼夯筑工具。江峰 摄

如今,由于不再建造新的土楼,再加上现代建筑模式及材料不同,整个南靖县真正能够娴熟操作土楼夯筑技艺的人已经很少了——老一辈师傅上了年纪,逐步退出了舞台,而他们带出来的徒弟一方面“学业不精”,另一方面早已完成转业。张民泰担忧,和许多非遗一样,这门古老技艺保护和传承成了问题。

守正与创新带来的期许

今年暑假,来自山东的游客刘宝森一家来到福建土楼(南靖)旅游景区,在参观完几座土楼后,他们走进客家土楼夯土体验馆,在张民泰的指导下,拿起工具,体验土楼夯筑的奥秘。“太神奇了!亲身体验这门古老技艺有助于我们游客真正了解土楼的奥秘。”刘宝森兴奋地说到。

作为土楼建筑修复改造示范园,南靖田中赋土楼群成为文旅融合样板。谢威 摄

这处让刘宝森一家兴奋的景点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一探究竟。南靖土楼管委会副主任王耀章表示,设置客家土楼夯土体验馆加强了景区与游客的互动,也向他们推介了土楼夯筑知识,“我们也建造了土楼博物馆、土楼营造技艺展示馆等,这是我们保护、弘扬、传承土楼文化的一项创新尝试”。

事实上,保护和传承土楼夯筑技艺,南靖县的策略不止于此。近年来,南靖县还邀请专家、传承人陆续编写出版了相关书籍,加强培育一批传承人并邀请他们走进校园作讲座。

2018年,在厦大嘉庚学院举办的闽南传统建造技艺研讨会中,来宾体验土楼夯土。刘可鑫 摄

与高校“联姻”则是另外一种有效途径。同样是在客家土楼夯土体验馆,入口处悬挂着“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院教学实践基地”的牌匾。这个实践基地的主要发起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李鎨翰教授来自宝岛台湾,“痴迷”闽南风格建筑,对土楼夯筑技艺有独到的研究。他表示,南靖县境内大型土楼数量多,历史悠久,形状各异,是研究土楼夯筑技艺的活素材。“我们有一支完善的科研实践团队,在学校也有实验夯筑建造的场地。在南靖土楼设立教学实践基地便于把师生的实践成果服务于南靖土楼保护。”

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南靖最古老土楼裕昌楼墙体保存完好。陈曙光 摄

“土楼荣升为世界遗产后,记录、保护、传承和展示土楼夯筑技艺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在李鎨翰看来,保护和传承这门古老技艺,既要守住“根”,从土楼文化着眼,赋予它更多的内涵,又要大胆创新,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开创出富有成效的保护和传承方式方法。他透露,下一步,他们计划以“旅游+文化”为主题,整合资源优势,和当地一起推进土楼夯筑技艺融入到生态茶园中,让这门古老技艺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苏海森 韩佳镔 江峰)

【责任编辑:曹霓】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