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社会

一根楠竹,挑起产业扶贫重担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5日10:53 来源: 湖北日报

黄鹤村漫山遍野是楠竹。

到楠竹车间上班,黄鹤村贫困户开启新生活。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通讯员 刘建平

深秋时节,沿着幕阜山山路盘旋而上,满眼尽是楠竹。

漫山遍野的楠竹能赚钱?两年前,通城县马港镇黄鹤村支部书记熊师国提出楠竹加工的设想,村民们开始并不以为然。

直到今年5月,楠竹加工车间在村头拔地而起,一根根毛竹摇身变成竹篮、竹篱笆等竹制品,贫困户靠着卖楠竹和打工领到了“红票子 ”,村民们信了……

曾守着万亩楠竹,艰难度日

在黄鹤村,最不缺的是竹子——抬头见竹,开门有竹,推窗还是竹。

黄鹤村地处鄂南幕阜山北麓,海拔600多米,有楠竹面积近万亩,是通城县楠竹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黄鹤村村民祖祖辈辈种植楠竹,但只是勉强维持生计。由于山高路远,加之楠竹价格连年走低,砍楠竹下山换钱,辛苦不说,有时候连路费都挣不回来。

作为省定深度贫困村,黄鹤村村民回忆往昔,不禁令人嘘唏。

今年43岁的程衍寿,住在山顶的“竹窝里”,家中几乎没有田,兄弟三人常常吃不饱饭,十几岁就学着大人,做竹扫帚下山卖钱。

“早上4点多,挑120把竹扫帚下山,走12里路到菜市场,5角钱一把,运气好可以卖完。”程衍寿的手上结满了厚厚的硬茧。他回忆,那时只有一条小路通往山下,路上长满了芭茅草,一边是悬崖峭壁,稍有不慎就掉下去,进城一个来回得花上将近一天时间。因此,村里外出的人们中午前必须往回赶,否则天黑就走不了山路。

不少村民无奈离开家乡南下打工,村子只剩下老弱妇幼,更显得寂寥。没有人气,产业发展更是无从谈起,黄鹤村村委会也是名存实亡,村干部干得没意思,老百姓也颇有怨气。

贫穷似乎在这里扎了根。截至2019年7月,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动态调整仍有173户、625人,其中以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及体弱多病者居多。

楠竹产业化,“赶”走贫困

如何让黄鹤村村民脱贫与全国人民一同迈入小康?黄鹤村的发展从哪里起步?

通城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赴黄鹤村现场办公,想点子,谋出路——楠竹是黄鹤村最丰富的资源,产业发展何不从这里入手?

2018年5月,镇村干部、县自然资源局(原国土局)工作组队员和几名村民代表赴浙江安吉,学习考察楠竹加工。

从一根竹子变成各式各样俏销市场的竹制品,大伙深受启发,学技术的同时也在学发展理念。“采用竹材订制厨房,成为当地的一个时尚。”村支部书记熊师国对安吉竹产业发展啧啧称奇。

资金不够,先上简易设备,采购小型切割机、削片机;农户没有凝聚力,成立楠竹加工合作社;市场未打开,县里动员美丽乡村建设采购竹篱笆。

“咔、咔、咔”,一根根粗大的楠竹,经机器切削加工,变成大小一致的竹片。记者看到,两间楠竹加工厂建在村委会对面,里面设施虽然相对简陋,但运转却井井有条。

黄鹤村稍年长的村民,几乎人人都会简单的竹子加工手艺,村里优先聘请十几名贫困户成为车间工人,以传帮带的形式,将一批贫困户培养成竹制品加工艺者。

“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能挣3000元,以前想都不敢想。 ”刚忙完手中活儿的张炎丙和记者攀谈起来。

车间需要采购大量楠竹,以往村民们眼中不值钱的楠竹一下子成了宝贝。扶贫车间的建成,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截至目前,合作社成立不到半年时间,楠竹加工品销售额突破90万元,滞销的楠竹成为群众脱贫富贵竹。

走出去,楠竹产业发展更好

黄鹤村的楠竹产业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熊师国却陷入了新的沉思。

从当前看,村里的楠竹销售形势很好,但熊师国内心有一份清醒:好形势的背后,有县里的号召,有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还有扶贫工作队的帮扶。如果真的要闯市场,黄鹤村的楠竹产品单一、竞争力仍显薄弱。黄鹤村的楠竹产业如何走得更远?

一边努力发展,一边拓展市场,黄鹤村村干部与扶贫工作队开始了新的谋划。

熊师国带着几名村干部,再次前往浙江、山东、湖南等地。在调研中,熊师国发现,做竹材压制加工,效益相对较高,且市场空间较大。然而,熊师国却果断地放弃。

原来黄鹤村地处百丈潭水库附近,而百丈潭水库是通城几十万人饮用水水源地,黄鹤村发展产业,必须杜绝任何污染,竹材压制加工环节会产生污水。

有人提出,可以配置污水处理装置。熊师国也考虑过这一点,发现也行不通,成本过高,这对于尚未脱贫的黄鹤村来说显然不现实。

熊师国并没有气馁,他四处打听,哪里有竹子加工,他就慕名前往。加工厂多建在楠竹盛产地,而这些地方都较为偏远且交通不便,熊师国常常自己开着车,挨村挨村地找,一家一家地谈。

功夫不负有心人。江西赣州一家楠竹加工厂,专为酒店提供竹筷,建立了稳定而广泛的客户群。经多次上门洽谈,对方初步同意将黄鹤村列为固定供应商,每月定期向江西提供毛竹。

“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将继续学习借鉴。”抬头望着漫山茂盛的楠竹,熊师国的眼中充满希望。

记者手记

从楠竹品性想到的……

□ 胡琼瑶

在采访间隙,与黄鹤村村民坐下闲聊,无意间聊到了楠竹的品性。

“楠竹很特殊,前五年几乎看不见它生长,到了第六年雨季来临,每天以近一米的速度向上拔节,一个月就能长到30米左右。”60岁的张炎丙告诉记者。

原来,前面漫长的五年,楠竹并非没有生长,而是以一种不被人觉察的方式在发力——根系不断向下、向周围延展,拼命汲取养分,为未来挺拔积蓄力量。

楠竹的“一飞冲天”,背后是五年的默默耕耘。楠竹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产业扶贫应该具备的吗?

农业与其他产业不同,属于“慢热型”,需要遵循市场规律,不能盲目求新、求快。加之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较弱,产业发展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沉下心来,下足绣花功夫,一步一个脚印,把“优势”做大,把“特色”做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让产业立得住、长得壮。

前期的潜心积累,铸就后期的强劲生命力。楠竹的独特品性,不只体现在产业发展上,还体现在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上。在建立扶贫创新机制与保障机制的同时,唤醒农民的自我造血功能,让他们脱贫有意愿,致富有技能,为脱贫攻坚凝聚持久力量。

通城县脱贫档案

通城县集老区、山区、库区、边区于一体,人口52万,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万户、10.6万人。2014年至2018年,通城县已累计实现30个重点贫困村出列,2.5万户、8.6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6%下降到5.02%。  

当前,通城正就全县脱贫工作进行最后的冲刺。2019年,该县要完成19922人脱贫、12个贫困村出列的年度减贫任务,退出贫困县市行列。

通城聚焦产业扶贫,实施“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市民下乡”等创业计划,引进培育产业扶贫市场主体1200余家,初步形成油茶、中药材、茶叶、畜牧养殖、稻田综合种养、果蔬产业、光伏扶贫、电商扶贫八大主导产业扶贫格局,建成产业扶贫基地85万亩,覆盖全县100%的村、97%以上的贫困户。

【责任编辑:杨威】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