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从钱眼里 看曾国藩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5日08:30 来源: 楚天都市报

张宏杰近照

□楚天都市报记者刘我风通讯员秦玉枝

经济收支,是一个人生活中比较隐秘的一个部分。也正是因为它隐秘,所以可以呈现出很多真实的信息。

曾国藩的一生,从经济上看,既清又浊,以浊为表,以清为里。这种居官行事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

张宏杰潜心研究曾国藩20年来,先后出版过《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曾国藩传》等书,最近出版的《曾国藩的经济课》,筛选国内外海量史料,从曾国藩求学时期、京官时期、湘军时期和总督时期等四个阶段,首次完整解读了曾国藩的私人账簿及湘军创业的财政密码。

谈到为什么会创作这部“从钱眼里看曾国藩”的作品时,张宏杰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又极为复杂的一位人物,但是人们往往习惯关注他的功业道德文章,而忽略了他琐碎的经济生活。分析曾国藩在金钱诱惑面前采取的既原则分明又现实圆通的态度,对理解很多历史和现实都会有帮助。”

翰林时期的曾国藩,借贷和哭穷是主旋律

道光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日是曾国藩京官生涯的正式起点,然而他的北漂岁月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甚至可以说“太难了”。

在道光二十三年的那次“翰林大考”中,曾国藩成绩突出,连升四级,由从七品授任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讲。虽然仕途如此顺利,生活如此悠闲,但曾国藩翰林生涯的经济状况始终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窘”,借贷和哭穷一直是他在翰林院经济生活的主旋律。道光二十二年,身为翰林的曾国藩与仆人陈升发生了一场冲突。因为穷困拮据而脾气又大,曾国藩早已被陈升看不起。在这场口角冲突后,陈升卷铺盖另寻高枝去了。这件事使曾国藩颇受刺激,还写下了一首《傲奴》诗:……胸中无学手无钱,平生意气自许颇,谁知傲奴乃过我!

清代官服皆需要官员自行购置,甚至皇帝赏赐之物有些亦如此。比如清代皇帝常赏赐官员花翎,以示奖励。这种赏赐,多数时候只是“赐予其资格,花翎需要官员自行购置,其价格因眼数不同从数十两到数百两不等”。所以为官之初,购置官服,对很多官员来说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负担。

曾国藩入京为官之初,每年法定收入约129.96两,光是服饰开支一项,就占去收入的四分之一,可想而知曾国藩初到京城做官的压力。

湘军时期的曾国藩,一不要钱,二不怕死

从咸丰三年创建湘军到同治七年战事基本结束,曾国藩先后报销军费约三千五百万两,其中除少量各省协款与清政府指拨轮船退款外,绝大多数属自行筹措而来。在此过程中,曾国藩父子兄弟完全可以上下其手各取所需。但曾国藩却没有因此而发财致富。虽然可以支配的金钱如沙如海,他寄回家里的钱,却比京官时期还要少。

曾国藩之所以如此,一是为了恪守“不靠做官发财”的誓言。当年出山时,曾国藩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了军队这个贪污之薮对自己的考验。在《与湖南各州县公正绅耆书》中他信誓旦旦地说:“国藩奉命以来,日夜悚惕。自度才能浅薄,不足谋事。惟有‘不要钱’‘不怕死’六字,时时自矢……”

既然对家乡父老发下了“不要钱”的誓言,曾国藩自然不可能像其他人那样,从军不久,就大笔寄钱回家,折损清名,贻人口实。

第二个原因是曾国藩深知廉洁对战斗力之重要。而一支军队的廉洁,关键在于最高长官的示范作用,所以他决心以自己做全军的榜样。他对下属们反复申说,要让士兵们心服,廉洁是最关键的。因为士兵和下属对别的还不太在意,只在意上级是不是贪污,是不是处事公正。

曾国藩的湘军风气,因此与众不同。

总督时期的曾国藩,依然活得像穷人一样

咸丰十年四月,曾国藩终于当上了总督。

天下总督之中,地位举足轻重的有两个: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而在太平天国时期,两江总督的重要性则可以说是天下第一。两江总督统辖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他的下属除有三省巡抚外,又有漕运总督、河道总督、江宁苏州二织造、盐政使、提督学政以及布政使(江苏即有江苏、江宁二布政使)、按察使等数十大吏。出任两江总督,又手握湘军军权,曾国藩毫无疑问地成了当时大清帝国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然而,曾国藩依然活得像穷人一样。

离开京城之后,曾国藩不再有出入宫廷的需要,他每天面对的都是自己的同僚和下属,所以穿衣越来越简单。同治二年,戈登在安庆与曾国藩会面,戈登的随员惊讶地发现堂堂总督“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渍”。

吃的方面曾国藩更不讲究。窦垿(号兰泉)是曾国藩的老朋友了,多年不见,在江南重逢。客人发现总督大学士请客居然用瓦器。

不光自己的生活一如既往地简单,曾国藩对家人的要求也一如既往地严苛。整个总督府中,只有两位女仆,一位是欧阳夫人从湘乡老家带来的老妪,另一位是大女儿身边的小丫鬟。曾家的女人们,每天都要进行体力劳动。从洗衣做饭腌制小菜,到纺线绣花缝衣做鞋,都要亲力亲为。从早上睁开眼睛,直到晚上睡觉,基本上不得休息。如此辛苦的总督府家眷,恐怕大清天下找不到第二家了。

曾国藩的志向,是做大事

两江总督本是当时最肥之缺,曾国藩的前任们因此手笔都比较丰阔。曾国藩既袭此任,在许多方面也不得不萧规曹随,比如致送冰敬炭敬别敬、联络京官,就是地方大吏必不可少的动作。

除去人情往来,官场上的“潜规则”更需要大笔银子。同治七年,捻军被镇压,天下大致平定,太平天国战争军费报销提上了议事日程。

报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户部的态度。如果户部高抬贵手,什么不合规定的费用都能报销;如果他们非要鸡蛋里挑骨头,再光明正大的支出也过不了他们的审计关。那么,户部的态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视“部费”多少而定。传统时代,“部费”主要落在具体经办的“书吏”腰包。不过书吏的胃口实在是太大了,曾国藩托人打听一下,居然需要四十万两。四十万之巨,无论如何是不能答应的。怎么办呢?只有继续活动。讨价还价的结果是给八万两,显然书吏做了极大让步。

恰好在这时,中枢的批复到了。由于他们平定太平天国、捻军的卓越功勋,皇帝(实际是太后)同意他们免于部议,曾国藩对此感激涕零。按理说,皇帝发了话,这八万两就可以省下了。不过,曾国藩却说,这说好的八万两银子“部费”还是照给。因为阎王好见小鬼难搪,毕竟以后他还需要和户部打交道。

那么以上这些开支,来源哪里?原来曾国藩在后路粮台有一个“小金库”。盐运司送的“缉私经费”,上海海关、淮北海关等几个海关送的“公费”,就是曾国藩这个“小金库”的金钱来源。而其用途,则主要是供曾国藩官场应酬打点。曾国藩同治七年年底进京,一路路费和生活费,在京中送礼所用,再加上带到直隶总督府的两千两零花钱,全系“小金库”中的钱。

所以张宏杰认为,一方面,曾国藩确实是一个清官。他的“清”货真价实,问心无愧。在现存资料中,找不到曾国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装入自己腰包的记录。但另一方面,曾国藩也接受官场潜规则,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如果给清官分类的话,曾国藩应该归入“非典型类清官”。也就是说,内清而外浊,内方而外圆,只要清官之实,不要清官之名。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曾国藩的志向,不是“当清官”,而是“做大事”。

【责任编辑:钟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