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绿色铺底业更旺 ——湖北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四年间②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6日09:32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剑军 通讯员 向瑞

冬日飘雪带来浪漫,春天嫩绿点燃希望。

绿色,大自然最质朴的底色。当“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号角响彻荆楚大地,居住在长江两岸的人们惊喜地发现:沿江化工企业一个个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绿意盎然的江滩、悄然迭代的绿色智慧工厂,还有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

近四年来,我省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推进绿色宜居城镇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91项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近6000亿元,占规划投资约一半,有力推动了绿色发展,成效令人振奋。

绿色产业方兴未艾

元旦前夕,华星光电第六代柔性AM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T4项目)实现量产,其柔性折叠屏开始向品牌手机厂商供货,该生产线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300亿元,是此前投产的T3项目年产值的3倍。

步入光谷东左岭大道,8公里长的公路两侧,分布着长江存储、华星光电、天马等国内顶尖高科技企业,名副其实的“黄金大道”勾勒出芯屏端网产业新主轴。加上地处东西湖区的京东方,国内显示面板“三强”在会师武汉后全部投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长江存储自主研发并量产的中国首款64层三维闪存芯片,标志着中国集成电路存储芯片产业在规模化上实现了“零”的突破。中国信科硅光芯片填补国内空白,小米武汉总部开园……一座芯片之城正在光谷磅礴崛起。

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2017年起实施的“万企万亿技改工程”,累计完成技改投资8000多亿元,借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让汽车、食品、石化、纺织等传统支柱产业发“新芽”,一批5G智慧工厂、无人车间、智能生产线相继建成。“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正在荆楚大地开花结果。

武汉一马当先,仅2019年就净增高新技术企业90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提高3.94个百分点,达到24.5%。

襄阳奋力奔跑,一年新增智能工厂10家、数字化生产线130条、数字化生产车间27个、机器换人示范企业30家,去年前11个月电子信息产业增长29.5%。

宜昌壮士断腕,累计淘汰落后化工企业38家、改造升级55家,去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9家,千亿长江绿色发展投资基金落户,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

黄石加速转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对工业产值贡献率达35%。

绿色转型,推动全省经济形稳势更好、量增质更优。2018年,湖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6年上升5位、跃居全国第七。目前,我省高新技术企业达7800多家,芯屏端网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预计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5%。

构建绿色综合联运体系

年关将近,湖北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热气腾腾——

2019年12月26日,投资35.16亿元的三峡枢纽首条坝上疏港铁路——茅坪港疏港铁路开工。仅隔2天,投资181.5亿元的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开工;投资33.5亿元的汉江雅口航运枢纽成功截流;黄石新港码头二期工程竣工暨三期工程开工,深圳盐田港长江总部签约落户。

2019年,堪称湖北“重大工程丰收年”——

汉十高铁、浩吉铁路、郑襄高铁等5条铁路通车,全面提升武汉全国铁路枢纽地位,以武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和放射状城际网构架初步形成,襄阳、宜昌两大铁路新枢纽正在确立。

令人自豪的是,汉十高铁是我国首条由地方政府主导投资运营的高铁,让鄂西北、鄂北1600多万人民从此告别无高铁历史,接入全国2小时至5小时高铁干线网。浩吉铁路这条北煤南运战略大通道,使襄阳、荆门、荆州跃居长江中游重要的煤炭转运基地,湖北冬夏高峰期电煤供应困局将有效缓解。

杨泗港长江大桥、秭归长江大桥、石首长江大桥、嘉鱼长江大桥相继通车,使全省建成、在建长江大桥多达38座,全省沿江市州全部进入“长江大桥时代”。沙公高速、老谷高速、建恩高速、宣鹤高速等多条高速路段通车或即将通车。

多式联运再传喜讯。宜昌三峡枢纽、鄂州三江港相继入选全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宜昌名列首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从巴西、澳洲经长江运来的铁矿石通过疏港铁路可直抵鄂钢车间。

2016年以来,我省综合交通投资力度空前,完成投资预计突破9000亿元,较“十一五”增加近2倍。全省“四纵三横”铁路网、“一枢纽五支线五通用”机场布局体系、三镇相扣成环的武汉轨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绿色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建设,既是我省狠抓六稳、强基础、补短板的重要举措,也必将为湖北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叶学平说。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省牢记总书记嘱托,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机制,鄂州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初步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实施生态价值工程,核心内容是可核算、可计量、可交易。2016年起,我省陆续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及推广工作,盘点绿水青山家底并打上“价格标签”。

实现可交易的路径是生态补偿、绿色金融和市场交易。近两年,我省积极探索建立跨界水质保护生态补偿、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按“谁污染、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原则,鄂州建立各市辖区之间权责利相一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该市财政、鄂城区、华容区共计向梁子湖区支付生态补偿资金1.4亿多元,2019年将再增1亿余元,其中市财政补贴占70%。

近两年,宜昌、襄阳、孝感、黄冈、荆州等地相继出台流域生态补偿方案,在唐白河、澴河 、巴河、四湖流域开展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截至目前,全省60%跨县河流已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覆盖全省17个市州。

碳交易,全球推动环保、减排采取的市场化交易手段。湖北碳市场交易自2014年启动以来,总开户数、市场参与人数、日均交易量、市场履约率等有效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于2017年落户湖北,我省正打造全国碳交易中心和碳金融中心,并着力推进林权、渔业、矿业、水资源等生态资产抵押融资。宜昌成功发行长江大保护首只企业绿色债30亿元。

“这种生态产品市场化价值化实现机制,有利于推动各地树立绿色政绩观,让市场主体看到绿色资源的潜在市场机遇,促使珍惜和保护生态资源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相关报道:

奔流大江焕新颜——湖北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四年间①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