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
每逢过年,“催婚”总能登上热搜。每逢佳节被催婚——不知何时,这句顺口溜开始在年轻人中流传。春节期间,“相亲”这件事又开始牵动单身男女和他们家庭的心弦。
相亲,有的人排斥,有的人认可。有人为求耳根清净,主动申请春节加班,试图避免家人问起婚否的尴尬;有人一想到催婚就心中惴惴、压力山大,不得不寻求心理医生的宽慰与治疗……
然而,比适婚男女更心焦的是他们的父母。所谓“一人脱单,全家幸福”。
“她不急,我急啊”
年轻人越来越晚婚的现象已成为现实。我们身边或许都有几个大学一毕业就喜结良缘的朋友,但总体看,社会的初婚年龄正在变得越来越晚。在一些20岁出头就抱上孩子的父母看来,这个婚,就得催啊!
在北京著名的相亲角,家长们站在公园小径台的阶上,面前摆着孩子的“相亲简历”——“有车有房、本地户口、月薪2万”。仿佛一个个运作有序的集市上的摊位。寒风料峭中,不少家长兜里揣着孩子的“条件介绍信”,一边走一边张望,遇到合适的人就上前攀谈。还有的家长推着小车张贴“红榜”,其上挂着孩子的近照、星座属相、生辰八字……
王大妈说,户口和房产是相亲角的“硬通货”。家长都希望孩子结婚后在物质条件上不吃亏。
除了“硬通货”外,有些相亲介绍上还标注着“皮肤好”、“父母有退休金”……
条件标的细,物色起来有效率。
王大妈说,“最怕遇见说什么感觉对就好的人,有次遇见一个30岁出头的小伙子亲自站街物色对象,长相清秀、身材高大、年入20万,瞬间围上去不少人,但一听他要求对象能对上感觉,围观的人基本就散去了。”
王大妈来给36岁的女儿物色对象“她不急,我急啊。”
寒风凛冽,室外温度降至零下1摄氏度,路上行人稀少,但相亲角气氛热烈,人头攒动,老人们有一个共同的小目标:争取年前给孩子找个合适的对象……
“相亲让每个人都成了有故事的人”
王璐是某幼儿园的老师,26岁。今年春节家里准备给她安排几次相亲。然而王璐对此颇为抵制,“不喜欢总被提醒自己是‘剩女’。”
王璐有过一次相亲经历。一家西餐厅,两人互不相识,话不投机,交谈四处碰撞。咖啡仍温,心却凉了半截。
“对方张嘴闭嘴家里有几百万的,好像我是冲着他家钱去的一样,饭没吃完我就走了。”“父母看重他物质条件好,说什么喜不喜欢不重要。但是这样的婚姻会幸福吗?总之,我等得起。”她说。
“相亲过程中感觉自己就像货物,被人挑三拣四。对方先看你长相合不合眼,再看身体条件、学历、收入等条件,还得看有没有共同话题……”刚步入适婚年龄的高浩坦言,自己曾被相亲对象嫌弃胖,然后默默去办了张健身卡。
“爱情本身不应该是这样子,如果是,那真叫人怀疑人生。”高浩犯起了嘀咕。
瓜熟蒂落、娶妻生子,“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多数父母催婚的动机其实很朴素。事业为先、平等为要,“婚姻不是用来将就的”,反对催婚的子女想法其实也并不复杂。
然而,恋爱与否、结婚与否、和谁结婚、何时结婚,每个人对亲密关系都值得拥有自己的回答。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期盼爱不等待、鲜花早开,但年轻一代依然相信爱不将就、清风自来的信念值得坚守。
只要过得真诚、幸福、正直,任何生活方式都可以成为最好的选择。
主播|崔鑫钰
作者: 杨翘楚。文章来源:人民日报评论、工人日报。
主编:王会
编辑:郭蔓 张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