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4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该台徐金龙博士等研究人员,利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13.7米毫米波望远镜和国家天文台“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观测数据,并结合其他波段公开数据,研究揭示出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巨分子云中第一个深埋星团是被另一个巨分子云撞击后肢解形成。
中国天文学家研究揭示: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巨分子云中第一个深埋星团是被另一个巨分子云撞击后肢解形成。 国家天文台 供图
徐金龙介绍说,宇宙中绝大多数恒星以成团的模式形成,而星团则是在巨分子云中形成,母分子云散去后,留下的就是光学波段可见的星团。处于演化早期的星团中恒星年龄十分相近,它们几乎是同时形成,这就要求大量气体在星团形成位置快速堆积。
天文学传统模型称巨分子云的自身引力作用下收缩可能是星团形成的唯一原因,但究竟是什么事件触发导致星团形成?尤其是在大尺度巨分子云中,可以形成不止一个星团,那么第一个星团又是如何形成的?而第一个星团的形成就会像星星之火引发整个巨分子云中其他恒星和星团的形成,这些都是天文学界颇受关注的科研话题。
徐金龙表示,加利福尼亚巨分子云是距离太阳系500pc(秒差距,天文学一种长度单位,1秒差距约为3.26光年)范围内质量最大的巨分子云,它与著名的猎户座A(Orion A)巨分子云具有相似的形态和尺度,但加利福尼亚巨分子云目前仅有一个星团(LkHα101)和几颗B型的大质量星,并且这几颗B型的大质量星也位于该星团内。
科研团队使用紫金山天文台13.7米毫米波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对该星团位置进行一氧化碳(CO)分子谱线观测,发现一个新的呈现纤维状巨分子云与加利福尼亚巨分子云在相互作用,而该星团恰好位于两个巨分子云的交叉位置。
同时,科研团队利用FAST对与该星团成协的电离氢区进行射电氢(H)和碳(C)复合线的观测,并通过探测的复合线系统速度排除该星团只在视向上与交叉位置重叠的可能性,从而直接证实——加利福尼亚巨分子云中的第一个深埋星团是被另一个巨分子云撞击后肢解形成。科研团队据此推断,巨分子云中形成第一个星团的“火种”可能是由外来气体的撞击引发产生。
徐金龙指出,这项最新研究成果将为宇宙中星团起源的研究带来借鉴。天文学已进入到一个多波段协同“作战”的时代,往往一个科学目标的完成,需要多信使才能共同实现,该项研究主要是联合中国国内天文望远镜共同完成,也体现出中国天文观测设备协同“作战”的能力。科研团队后续将联合国内更多天文望远镜设备,继续挖掘星际介质的物理和化学动力学结构及星团和恒星的形成机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