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峰 通讯员 朱辉 魏亚先
4月25日,看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安陆市洑水镇殷棚村,年近九旬的陈泽民吟诗一首:“看山,绿意盎然;看路,宽敞干净;看田,生金吐银;看水,塘堰满缸;看人,精神抖擞。”
说是诗,其实就是“顺口溜”,而且还是“改编版”——
2015年8月,一支由孝感市公安局、编办、信访局、农行组成的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殷棚村。当时,村里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看山,荒山秃岭;看路,坡陡难行;看田,越种越瘦;看水,旱不保收;看人,毫无盼头。”
4年间,“顺口溜”是如何变化的呢?
解决各类困难2000余件
“没有朱书记,没有工作队,就没有我们的好日子!”这是殷棚村贫困户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朱书记”名叫朱隽,被孝感市公安局派往殷棚村任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局党委找他谈话时,他二话没说,服从安排。第二天,他和队员一起背上行囊直奔殷棚村。
寒来暑往1300多个日夜,他的私家车跑了近7万公里,成为老百姓口中的“扶贫专用车”;他的扶贫日记写了10余本,密密麻麻记满了贫困户的诉求和困难。
蔡凤娥腿部残疾,家门前的路还是土路,工作队想尽办法为其铺上一条平整的水泥便道;方祖钢想承包2亩田养虾、4亩水面养鱼,但水源不足,工作队多次协调帮忙解决;陈泽民老人独居,两个儿子和儿媳一直在浙江打拼,工作队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并帮助他们清塘堰、建虾池,发展养殖业,去年人均收入2万多元,还获得村的产业奖补,一家人其乐融融。
“有困难,找党组织,准没错!”4年来,工作队有效解决各类困难问题2000多件。
一年四季赏花采摘
要脱贫,发展产业是必由之路。工作队结合殷棚村实际,动员群众自力更生,盘活山水自然资源。
——将村组低洼田块进行土地流转,集中连片发展水产养殖400亩,村集体年收入超过7万元。
——利用项目资金建起3座共计50千瓦光伏发电站,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解决部分公益性岗位和少数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困难。
——成立殷殷情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动员群众通过土地、资金、薪酬等方式入社入股,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部分非贫困户均能参与进来。
——采取“合作社+土地+农户”发展模式,流转17个贫困户土地500余亩,建起林果基地,年创收3万多元。如今,规模已扩大至1400亩,共有桃子、三水梨、火龙果、草莓、美国红橡等近10个品种。
——投资100多万元,建成350平方米的殷棚喜庆服务中心,引导老百姓喜事简办,勤俭节约,既方便群众,也带动了殷棚餐饮业的发展,每年租金2万元,并按20%的比例逐年增加收入。
2019年,殷棚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春赏桃花,夏看荷花,秋冬梨花、油茶花、楠树花竞相绽放。”朱隽介绍,赏完花还可摘桃子、三水梨、垂钓,一年四季有可玩之处。
“老大难”开起农家乐
4年来,工作队踏门槛、走田间、到地头,用真心真情开展帮扶。
66岁的黄道金原是殷棚村最穷的一家。妻子离他而去,老黄独自将两个儿子拉扯大,小儿子患有精神疾病,属一级残疾。2015年精准识别时,老黄一家年收入2400元,父子三人挤在3间破土屋里。
工作队将其列为重点帮扶对象。2016年,新房建成,老黄承包15亩水面养鱼,开挖桃园12亩;第二年养鸡100多只、喂牛3头,加入村里的合作社。2018年,老黄又栽种7亩“三水梨”,流转水田20亩种植水稻。2019年,他办起农家乐。
如今,老黄新找了老伴,儿子娶了媳妇,年收入10万元左右,走上了致富之路。
在工作队的帮扶下,殷定齐家水稻种植面积从4亩扩大到40亩,还开挖鱼池8亩,养鸡1500只,年收入超过10万元;贫困户方祖钢发展稻虾共养、养鱼,个人年收入3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