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记者夜晚直击巡堤查险 巡查本上零点记录:“无异常”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11日07:44 来源: 长江日报


深夜,府河围堤(东西湖段)李家墩河道,巡堤仍在一丝不苟进行。

青山江滩,巡查队员在江边查看水情。

深夜,通顺河洪北大堤值守点,刘治洪(左)在简单地洗漱。

江夏谭家窑管理段,队员仔细查看渗水处。

经过了半年的战疫之后,武汉又迎来严峻的汛情考验。英雄的武汉人民重振精神,战完疫情再战汛情。

汛情对于武汉历来都是“天大的事”,二级响应下的武汉,战汛一线情况如何?9日晚、10日凌晨,长江日报记者兵分四路走上武汉青山、蔡甸、江夏、东西湖防汛堤段,与巡堤人员一起值守堤防。

青山江滩:

上报疑似点位结果虚惊一场 “宁可错报,不可漏报”

9日22时30分,在新沟桥街防汛分指挥部,8名值守人员到齐。当天带班领导罗颢开始分配巡堤的位置。“我们站成一排往前进,电筒、竹篙拿好,大家走密一点。”

每班分成两个小组,轮流巡堤。4人在40度左右的背水坡上呈一字排开,强光手电的光束在草丛里交叉,寻找着积水的反射。

罗颢1991年开始从事街道工作,他参与了近30年防汛。对于寻找管涌、散浸等,他有一套自己的方法。“首先是踩,地面的软硬可以感受得出来。其次是看,一定要仔细,发现积水一定要用竹篙探一探。”还有一招“听”,罗颢只在1998年抗洪时用过。那时的青山江滩只是一个土堤,堤内除了一条双向车道还有一片树林。由于地质原因,以前的土堤经常发生管涌,“我们找管涌可以通过听树林里流水的声音。”

队伍行至建设六路公交站,有队员发现地上的草是湿的。9日一整天的太阳,背水坡前几天的雨水基本都干了。罗颢排除了喷淋设施漏水的可能后,依然没有找到水的源头。他马上叫队员插上小红旗,现场给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打电话。专业防汛人员随后赶至排查,原来是地下埋的管道渗水,虚惊一场。罗颢说:“我们的宗旨是宁可错报,不可漏报。”

23时,行至折返点。在建设五路小广场,罗颢专门到水边看了看。这里有水泥台阶,罗颢靠数台阶记录水位。“周二来的时候我记得还有7级没被淹,现在只剩3级了。水涨得很快,防汛的压力很大。”

大家回到建设六路的分指挥部,来不及擦擦满头大汗做完巡查登记,下一班马上开始,保证堤上随时有人。

蔡甸通顺河洪北大堤:

河水超历史最高水位 彻夜轮班巡堤

10日0时20分许,蔡甸区通顺河洪北大堤上,56岁的蔡甸区奓山人刘治洪,脚穿长筒雨靴,身着迷彩服,手持强光手电筒,走回值守的哨棚,结束了当日的第1次巡堤,在巡查本上记下“无异常”。此时,值守哨棚里,空调正在运转,十分清凉。截至当日21时,通顺河北垸闸外水位达27.59米,已超历史最高水位。

洪北大堤上2500米长的洪北一堤段,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就一直由蔡甸区奓山街25个村联合值守,刘治洪、明小晶和陈文3名大东村村民是当晚的值守人。98米的堤段,一趟巡查下来约半小时。被雨水浸润的坡体,每脚下去,都能踩出一个泥印。3天前,正是在堤身半腰处,刘治洪发现了4处浸水点,好在经过及时排查,排除了堤身渗水的可能。

刘治洪说,今年洪北大堤的路灯投入使用后,夜晚巡堤,不仅效率提高,而且更加安全了。“以往巡堤,特别是碰上下雨,不仅看不清堤面,容易漏掉隐患点,而且脚下容易打滑,现在有了路灯,配上强光手电,草下面都看得一清二楚!”

凌晨2时到4时,3人切换为夜间巡堤模式,两人外出巡查,一人休息。今年,洪北大堤上的值守哨棚,由以往的应急帐篷,升级为有电源供应的集装箱屋,房内还安装了空调。

早上6时,天完全亮了。明小晶和陈文再次换上雨鞋,前往大堤巡查。新一天的守堤生活,也就此开始。

江夏谭家窑管理段:

弯腰细看渗水点 露水洗净脚上泥

8日,长江江夏段超过警戒线水位。9日晚,记者跟随江夏堤防管理总段谭家窑分段专防人员一起巡堤守夜。夜色下,浑浊的江水缓缓流动。

大堤上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帐篷搭建的小型值守点,值守人员三五人一组。6.97公里长的谭家窑管理段分布着十余个这样的临时值守点,堤上的电线杆每间隔一个安装了照明灯,照亮了大堤。

谭家窑分段段长朱国祥在大堤上工作了30多年,2013年成为段长。他介绍,8日开始,区内各防汛责任单位便安排人员上堤值守,24小时有人轮换,每两小时巡查一次,重点点位的巡查更为频繁。

四邑公堤江夏段一共有6处险工险段,其中有4处在谭家窑管理段。对于重点点位,朱国祥了然于胸,“晚上我们主要观察重点区域和出现渗水的点位,并询问各单位巡堤的情况”。

20时30分左右,记者开始跟着朱国祥巡堤,沿着背水坡往下,走到压浸台和禁脚地查看地面情况。大雨过后,堤坡部分地段泥泞,已经除过四轮的杂草又冒出头,不远处插着一面旗子,这是标记的渗水点。

朱国祥弯下腰,查看渗水情况。“这里有一个小口在往外冒水,但是水量小且没有带出泥沙,说明比较稳定。”朱国祥用强光灯对准渗水处。一靠近强光灯,灯光周围的虫子就往记者脸上扑。“中湾闸也是查看的重点,虽然闸口只有一米宽,但一旦漏水,水压会很大。”中湾闸的闸口已经封闭,在涵闸的出水口,水面平静,没有水流动,朱国祥才放心离开。

第一轮巡查完后,已近转钟,记者的套鞋脚面已经沾满黄泥,双腿发酸。朱国祥洗完澡,睡了一个小时后便再次出发。后半夜气温下降,在堤坡上巡查时,草丛间已经粘上了露珠,走完一遍,鞋面粘着的泥土已被露水洗净。

东西湖府河围堤:

巡堤一趟50分钟 一夜要走四个来回

9日20时左右,沿着东西湖塔西路一直向东,很快可以看到一面蓝色的警示牌:非防汛车辆禁止上堤。再往前行200米,有民警执勤的卡口。核实身份后,记者跟随李家墩河道堤防所的工作人员来到了府河围堤10-11公里处的哨棚。一路上都有手电筒光从漆黑的大堤两侧窜出来。

22时30分,金银湖街李家墩公司值守人员王鑫和同事前来交接班。为了更清晰地反映两个班组之间的水位变化,每次接班的队伍上来后,都会在水里插一根竹竿,记录下水面的大概位置。

“目前府河水位超过27.9米,按照‘二级响应、一级战备’的要求,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李家墩公司值守人员刘冬胜说,“现在守堤的条件有了很大提升,我们要做的就是瞪大眼睛消除隐患。”

刘冬胜介绍,随着汛情态势升级,大堤值守的人员也从最初的3人增加到6人,再到现在的8人。“一个班组分成两支4人小队,从迎水坡的堤顶、坡身、坡脚、平台四个地方开始巡查,走一公里后转到背水坡的同样位置,再检查回来。一趟大概50分钟,一夜至少走4个来回。”

巡堤也有危险,“堤上很容易碰到蛇和蜈蚣,需要时刻小心。”刘冬胜说。

在府河围堤8-9公里处的常青花园2哨棚,正在这里值守的常青花园城管执法队负责人张扬说:“我们准备了备用土方,提前做好应急准备,一旦出现险情可及时应对。”

长江日报记者覃柳玮 王兴华 汪峥 张奔设 林坤 通讯员彭亚楠 方红星 张苗 孙克亮 彭吉松 策划统筹统稿:赵代君

【责任编辑:郭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