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 吕锐 通讯员 武建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宋枕涛
前期提前谋划了包括两湖隧道、二七过江通道等补短板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对第四轮轨道交通建设也进行了局部调整;抢抓国家专项债等政策“窗口机遇期”,谋划一批亮点项目,准备启动汉口历史风貌区改造,计划发行100亿元专项债;同时还计划开工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地铁12号线、汉口火车站北广场、南泥湾大道等……
记者日前从武汉市城建局获悉,今年全市城建投资规模达到3450亿元,目前正在谋划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武汉加快基础设施智慧化融合应用,搭建新基建产业应用场景提供支撑。
加速建成
世界一流城市路网
据介绍,今年新开工7号线北延线(前川线)、12号线武昌段、12号线汉口段、12号线汉阳段、19号线等5条线路,续建5号线、11号线东段二期、11号线三期首开段、16号线(汉南线)、6号线二期和11号线三期葛店段等6条线路,建成8号线二期。到2020年底,将累计开通10条线共357公里、240座地铁站,站点800米半径覆盖人口接近50%;到“十四五”末的2024年将达到14条线、606公里、363座站,覆盖率达到60%。“武汉正在向世界级地铁城市加速迈进。”
除了轨道交通,跨江穿湖修桥隧,跨上平地起高架。两湖隧道、江汉七桥、二七过江通道、白沙洲大道高架、友谊大道快速化改造、和平大道南延线……一批城市骨架路网、快速通道提速建设,武汉人出行越来越方便。
武汉市政设计院交通院负责人表示,经测算,武汉主城区快速路里程已建成281公里,规划实现率为94%,快速路规模超过上海。按照车辆出行5分钟和10分钟可到达快速路来计算,三环线内快速路可达范围覆盖率分别为70%和91%。
市城建局工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不仅瞄准城市“动脉”,还紧盯老百姓身边的“毛细血管”,武汉连续5年实现每年打通100条微循环路,今年还将建成80条微循环道路,打通10条断头路,破解老百姓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综合管廊规模
跻身全国前五
曾经的江夏区黄家湖大道是一条“搓板路”,沿线林立97座60多米高的高压铁塔。今日的黄家湖大道宽广平坦,环境优美,高压铁塔入地,各类管线都被收入廊中。这也是武汉市首条已投运的长距离综合市政管廊,运营半年多来情况良好。
主线长13.25公里的武九线综合管廊已建成逾10公里,建成后将容纳电力、给水、热力、通信等管线,而地上将建成一条生态文化长廊,成为长江主轴上的“绿链”。管廊的高压电力舱已纳入武汉市一流城市电网通道范围,建成后运营服务辐射绿地国际金融城、武昌滨江商务区、青山两河生态文化区。
市城建局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处介绍,在已建成40公里廊体的基础上,今年,武汉在建及新开工的地下综合管廊将突破100公里,到今年底,武汉综合管廊建设规模跻身全国前五。总规模达141公里的“地下生命线”基础设施,将让这座超大城市更具韧性。
海绵城市建设
再度发力
结合水环境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亮点片区建设,武汉在去年底已完成海绵城市建设123.59平方公里的基础上,2020年将再完成56平方公里,全市建成区的20%将变成“能吸水的海绵”,到“十四五”末,全市一半以上的建成区将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武汉市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管理站负责人介绍,目前,武汉所有新建小区都要落实海绵设计理念,首先从规划上予以管控,对于2017年后拿到规划设计条件的新建小区,如果没按设计要求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就不予以竣工验收。“今年专门强调所有新建项目必须在竣工验收时对海绵城市建设情况进行自评估,实行企业承诺制,从项目拿地到规划方案、施工图设计审查以及竣工验收全过程,规划城建部门都会进行抽查,对建设过程进行监管。”该站负责人表示。
目前,全市正强力推进罗家港、三角湖、后官湖、中法生态城等汇水区建设,结合黄孝河、机场河、南湖等河湖整治,与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同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