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绿水青山铺就幸福底色 ——宜昌市争当全省乡村振兴排头兵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8日08:08 来源: 湖北日报

当阳玉泉美丽村庄(魏勇 摄)

宜昌百里荒牧业有限公司种草养畜示范基地(望作信 摄)

宜都鲟鱼基地

三峡橙香(郑坤 摄)

南垭花田

龙泉铺古镇(望作信 摄)

空气清新,绿意盎然,这个有着“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美誉的地方,如今已成为绿色乡村振兴的标杆样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宜昌市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强基础、抓重点、补短板,加速绿色崛起,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全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新样本。

去年,宜昌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438.1亿元,增速3.6%;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58家,实现加工产值1034.6亿元,涉农电商主体超过4600家,乡村旅游经济收入达到398.8亿元;美丽乡村省级示范村达60个、市级示范村21个……这一串串数据的背后,是宜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巨变。

风劲帆满海天阔,长江奔流蔬果香,一幅新时代的宜昌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打开。

把握生态优先发展基调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

每年春夏之交,在长江宜昌段,总有摄影爱好者拍到江豚嬉戏照,并刷爆朋友圈。人们纷纷感叹:“水质变好了,成群的江豚回来了。”

这改变,源自宜昌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动抉择。

宜昌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特色农业大市,柑橘产量全国市州最大,茶叶综合效益全省领先,高山蔬菜全国知名,鲟鱼产量全国市州最多……但农业结构不优、效益不高、经营粗放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同时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70%,较之传统粮油优势区,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的任务更艰巨。随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面临“两难”,乡村如何实现全面振兴?

宜昌市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论,“外修生态、内修人文”,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绿色转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富口袋、富脑袋、富万代相统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宜昌专门出台《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修复及绿色发展规划》,划定了“一轴、一城、四组团、多节点”的产业绿色发展格局。

为了实现良好开局,宜昌市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成立了由宜昌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市直部门的一把手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成员和责任人,各级党委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格局已经形成。制定了实施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和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将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纳入了宜昌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的目标考核内容,严格考核督办。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沿着正确方向把这盘大棋走好,必须规划先行。宜昌市编制完成了《宜昌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明确具体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全面启动县域村庄分类和美丽乡村示范村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工作,首批81个示范村全部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宜昌市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2年,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市3个、示范镇30个、示范村300个”,争当全省乡村振兴排头兵的奋斗目标。《中共宜昌市委、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补上“三农”领域短板决胜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支持县市区先行先试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圈、片、带”,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玉双乡村振兴示范区”、榛子——黄粮乡村振兴试验区、沿头溪流域乡村振兴试验区等已初具雏形。

在宜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上真重视,资金上真投入。宜昌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加强财政支农力度。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谋划“十四五”农业农村重点项目,拟争取国家、省支持的重大项目8大类81个,总投资741.6亿元。

擦亮特色金字招牌

筑牢乡村振兴产业之基

秭归县地处三峡库区,柑橘种植历史悠久,是闻名中外的“中国脐橙之乡”。近年来,秭归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峡江独特的气候优势,积极调整品种结构,让传统秋天才有的“橙红橘绿”变为四季常有。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出橙酒、橙茶、橙醋、橙糖等系列产品,还用落花、落果、橙皮生产出柑橘精油、膳食纤维、果胶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从花到果、从肉到皮的 “零废弃”综合利用。如今,秭归县柑橘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村达到12个,出现了湖北首个脐橙亿元村,脐橙已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金果果”。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更离不开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宜昌农业农村部门立足“绿色农业、品牌农业、科技农业、开放农业”四个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

特色产业发展创新突破。宜昌围绕良种、良田、良肥、良品、良法、良心“六良”,持续推进柑、茶、菜、畜、渔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加快中药材、小水果、食用菌、中蜂等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质效,变“特”为“强”。201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438.1亿元,增速3.6%。

增加生态农业含“绿”量。宜昌重点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行动,巩固江河湖库围栏围网拆除成果,推广绿色健康生态的农业种养模式,不断增加农业的含“绿”量。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零增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5%、82.2%、95.5%,夷陵区成为第一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擦亮品牌农业金字招牌。立足资源优势,挖掘农业特色,整合培育柑橘、茶叶、绿色蔬菜、生态养殖等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不断放大“宜昌蜜桔”“宜昌宜红”“宜昌猕猴桃”等品牌效应,进一步叫响柑橘、茶叶、高山蔬菜等农产品品牌,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全市有效使用“三品一标”的企业、产品总量达到283家、506个,宜昌蜜桔、秭归脐橙被列入2019年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8%。

农产品加工增值拓展产业链。紧紧扭住农产品加工不强的问题,抓紧编制农产品加工发展专项规划,大力实施加工产值“倍增”计划,以“双千服务”为抓手,推动农产品加工延链强链补链,力争三年突破2000亿。宜昌市点军区在培育全产业链上下足功夫,千方百计延长农业产业链,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8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培育市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家,全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386个。

三产融合打造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因地制宜探索多种融合方式,培育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新业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健康养老、体验休闲等产业深度融合,成为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科技创新保驾绿色农业。围绕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宜昌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持续开展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国家、省重点实验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农业首席专家制、特聘农技员制度、科技特派员制度及基层农技体系,切实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有“颜值”更有“气质”

美丽乡村承载美丽乡愁

绿叶亭亭如玉盖,燕蝶声中香自来。初秋时分,沿着宜昌市夷陵区分乡普百路前进,乡村美景次第映入眼帘,一间间农家小院整洁有序,普通的庭院成了新的景点。

分乡的美不独有。行走在宜昌的广大农村,一大批“美丽乡村”成为广大游客乡村游的首选地。

对标浙江“千万工程”,在省委、省政府部署下,宜昌启动“美丽计划”,到2023年建成近3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重点开展“三清一改”治理,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让农村水更绿、山更青。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宜昌市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为抓手,围绕“干干净净迎小康”主题,广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切实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不平衡、整治有盲区、垃圾清运不及时不彻底、农村卫生陋习等问题,紧盯生活垃圾清运、河塘沟渠堰清理、农村“厕所革命”、农业废弃物清除、道路清扫维护等关键点开展行动,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为建设美丽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经过统筹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大扫除暨村庄清洁行动,分时段开展“干干净净迎新春”“清清爽爽迎春播”“美丽家园专项整治”“美丽村湾专项整治”四大专项整治后,村庄变得越来越干净了,村里的街道也像城里一样换了新颜。目前,宜昌累计建改户厕23.14万座;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覆盖,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市累计清运农村生活积存垃圾33.48万吨、清理河塘沟渠9728条,“扫干净、收通豁、码整齐”逐步成为家家户户的共识。

美丽乡村,各美其美。宜昌申报并确定首批创建8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今年又申报创建83个示范村,探索出了“特色农业型、融合发展型、环境整治型、‘三治’提升型、党建引领型、能人回乡型、乡风文明型”七种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枝江市、当阳市、宜都市、远安县、夷陵区等地涌现出一批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美丽乡村带来“美丽经济”。宜昌正在着力打造四季如画的全域旅游景区,民居变成乡村民宿,村落打造成“生态农家乐”,各县市区根据本土特色、民俗风情,激活乡村旅游。

远安县通过200公里的“景观大道”串联,将全县勾勒成一幅美景,举办嫘祖节、帐篷音乐节、汽车场地越野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休闲需求。夷陵区精心打造分乡“农业田园游”、百里荒“度假体验游”、小鸦路“户外休闲游”、宜巴线“奇石观赏游”、黄柏河“氧吧健康游”、宜大路“茶乡观光游”六条精品休闲旅游线路。枝江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迅速崛起,形成了安福桃缘、东方年华田园综合体、步步升布鞋文化村等代表性生态旅游区,统筹推进3A级景区村庄创建,形成“串联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景”的发展格局。据统计,去年全市乡村旅游经济收入达到398.8亿元。

打造基层“红色引擎”

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新时代走好乡村振兴路,党建引领是根本。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最后一扇窗口,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

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许家冲一度是“上访村”“扯皮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乡村治理示范村”,一首渔鼓调传唱的《党员公约》更是流行于各大网络媒体和手机端。在这里,支部是主心骨。支部班子从协调利益关系,到发展主导产业,从培育文化认同,到建设文明新村,一任接着一任干,为全村党员干部树立了新样板,带出了好作风。在这里,党员要亮身份。

在许家冲村,每名党员的家门口都贴着一份不到100字的《党员公约》,涵盖了遵守村规民约、维护公平正义、坚持勤劳致富、带头发展产业、带头移风易俗、坚持服务为民等多项内容,将全村党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应遵循的规矩和应兑现的承诺讲得明明白白,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还便于传唱。许家冲将党建工作做到了群众心里。

在宜昌,还有许多地方像许家冲一样,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打造红色引擎。目前,宜昌深入开展让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中、群众生活在集体中、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三在工程”。推广“党员公约”“三亮四美”等经验做法,培训村“两委”班子6000余人次,对108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一村一策”开展整顿。在宜都锦江社区厚德苑小区,以“党支部+居民小组+网格员+志愿服务+驻格警务”五合一的“家+驿站”成立后,辖区300多名党员带头,小区绿树成荫,道路干净整洁,群众怨气消了,物业费用降了,治安环境好了。

作为全省“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唯一试点县市,宜都利用全国农村网格化管理发源地的优势,走出了一条“支部建立在网格上,需求满足在网格内,素质提升在网格里,平安实现在网格中”的新路子,“一线串珠”地把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在一起。

近年来,宜昌共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3个、省级文明村镇44个,“两创”覆盖率达100%。深化平安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推进“雪亮工程”进社区、进农村,强化农村法律服务供给,10个村(社区)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四双行动”促帮扶。通过深入实施建支部、建协会,单位包村、干部包户,龙头企业带动、能人大户带动,促作风转变、促农民增收“四双行动”,“磁铁支部”弭水桥村、“红色支部”峰岩村成为抓党建促脱贫样板。通过发挥市场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比率达90.9%。

“五务合一”优服务。实施阵地建设提档升级三年计划,党务、规范村务、优化服务、拓展商务、协调事务“五务合一”达标率94%以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五级联通”,县乡60多项便民服务事项下沉到村,基本实现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业兴、民富、村美、人和”,宜昌大地热潮奔涌,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这片热土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必将为乡村振兴添加磅礴动能,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撰文:马昌沛 曾锐

【责任编辑:刘建维】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